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8字节 、 2015年5月28日 (四) 10:57
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羽化。他在仙去前對馬、譚、丘三位弟子說:「丹陽已得道,長真已知道,吾無慮矣。處機所學,一聽丹陽,處玄、長真當管領之。」<ref>同上註,頁382c-383a。</ref>然而他對丘處機的未來亦予以肯定,謂「此子異日地位非常,必大開教門者也」。<ref>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篇》,卷一,〈王嚞〉,收入《道藏》,第5冊,頁417b-c。</ref>在重陽逝去後,丘處機亦跟隨馬、譚、劉三人修行。四人盡禮把王重陽遺脫暫時安葬於孟宗獻花圃後,回到終南山與和德瑾、李靈陽及其他王重陽的好友弟子會面。次年,四人居於劉蔣庵(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並修治葬所,並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將王重陽的仙柩帶回歸葬於劉蔣庵。四人在翌年一直於當地為王重陽居喪守墳。<ref>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3a。</ref>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的一個晚上,馬、譚、劉、丘四人在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秦渡鎮真武廟聚首,各自談論日後修行的志向。<ref>同上註,頁383b。</ref>全真道士 [[ 史志經 ]] (1202年-?年)在《 [[ 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說文 ]] 》卷第一〈磻溪煉行〉條中引錄孫周<ref>此人應是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在丘處機羽化後,為丘處機獻祭的南京儒學官孫周。吳章:〈祭文〉,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冊,頁736b。</ref>所著的《長春真人傳》,對此事有較詳細的描述:
:逮甲午歲秋,四師於秦渡鎮真武廟中,月夜各言其志。馬曰志貧,譚曰志是,劉曰志志,惟宗師志閑。志貧則外披縷褐,內懷珠玉;志是則委蛇遊世,公正不邪;志閑則無為應緣,照而常寂;志志則守道不渝,應物全真。其志既異,居亦不同。丹陽處於環堵,長真樂於雲水,長生隱於市廛,長春棲於巖谷。故知為道者,有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ref>史志經:《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說文》,卷第一,〈磻溪煉行〉,收入趙衛東:《丘處機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頁497。《七真年譜》記四人分別為「闘貧」、「闘是」、「闘志」、「闘閒」,參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3b。</ref>
這次夜話中,四人各看申述自己未來修練的路向。馬鈺希望以貧苦生活磨練心性,故居於環堵之內修行;譚處端則希望泯滅人我是非,逍遙於世間;劉處玄則希望堅定修行的心志,故游走於市井之間以克服種種誘惑;丘處機則希望培養清淨之念,故處於清閒山水之間。四人各自表明意向後,亦在此分渡揚標。馬鈺繼續留在劉蔣庵坐環,譚處端轉居洛陽朝元宮,劉處玄則居於洛陽市土地廟,丘處機則西入磻溪(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磻溪鎮)。<ref>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3b。</ref>自此,丘處機亦展開其個人修行之旅。馬鈺後有〈四仙韻〉一詩總結四人各自的不同修行方向與目標: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