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字节 、 2017年6月13日 (二) 16:16
无编辑摘要
有別於其他城隍廟,上海城隍廟並存著三個城隍神,分別為秦裕伯、霍光及陳化成。秦裕伯為元末明初淮揚府(今江蘇揚州)人,字景容,號蓉卿。曾任福建行省郎中的秦公,因社會政局混亂,繼而選擇辭官避世於上海。雖然不再為官,但他仍然仗義執言,維護公平正義,是為當時百姓的道德楷模,甚受尊崇。因著這剛正不阿的品格,秦公先後受張士誠和朱元璋賞識,邀請其為他們效命,不過都被他以不同的理由所婉拒。《明史‧文苑傳》記載裕伯在吳元年(1367年)對朱元璋的使者說:「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及後在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復徵,裕伯則稱病不出。太祖乃手書諭之曰:「海濱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裕伯不得已乃隨使者入朝。後裕伯在次年出任治書侍御史,三年(1370年)明政府詔設科取士,以裕伯與御史中丞劉基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去世,朱元璋悼曰「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將他敕封為上海縣城隍之神,寄望秦公繼續護佑上海。至於霍光則為漢代大臣,先後經歷武帝、昭帝和宣帝三朝,秉政二十餘年。相傳三國時期,一位天神在吳王病入膏肓之際,附於其身邊的太監身上說:「國王封界華亭谷東南,有鹹塘風潮為害,非人力能防。臣漢霍光也,部黨有力。立廟於鹹塘,臣當統部屬鎮之」。於是吳王即於金山行祠(上海城隍廟的前身)立霍光石像供世人祭拜。自此,霍光就成為了上海坐殿城隍神,被百姓受供奉。最後一位城隍神陳化成字業章,號蓮峰,是泉州府同安縣(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陳化成自幼刻苦好學,後投身軍隊,因著出眾的才智和膽識而得以晉升到不同地方任職水師提督。做官期間,他不但奉公守法、治軍嚴明,更先後重修西嶼航路標志和平息械斗,深得百姓敬重。及後鴉片戰爭爆發,陳化成英勇抵抗英軍侵略而壯烈犧牲。在他殉國後,上海民眾寫挽詩「擊碎重溟萬斛艫,炮雲卷血灑平蕪。誰將戰跡征新誄,一幅吳淞殉節圖」悼念、<ref>劉翔、顧延培、藺蓀:《上海城隍廟大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頁73。</ref>建陳公祠和立塑像以作紀念。原立於陳公祠的塑像,期後因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軍棄於路邊,轉而被民眾遷入城隍廟霍光殿,與霍光一同受萬民香火。<ref>同上註,頁69-75。</ref>
<br>
 
==廟宇建築==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