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造於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為道、佛混合造像碑,原出自富平縣(今西安市和耀縣之間),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造像內容

此像尺寸為203 x 81.5 x 41公分。四面造像。

碑之一面造道像三尊龕,老君頭戴道冠,長鬚在下分為三縷(這種形式在西魏以後流行),右手舉麈尾,束腰帶,左右各一立侍,均戴高道冠。龕楣為屋頂形,左右各一根高大的立柱,以示天宮。屋檐上正中有一仙人騎瑞羊。龕左側外又有一小屋,內懸磬與鐘,又站立一戴高冠的道士,題「邑師李元安」,應是當地的道教首領。老君之床座兩外側各有一瑞獸,似虎,有翼,上騎一胡人,高鼻深目,戴小尖帽。下半部為供養人,共六層。第一層正中為香爐,為傳統博山爐形式,座有二龍纏繞。左右供養人均持

碑另一面為佛教,龕中造佛像三尊,坐佛高肉髻,手作與願印和施無畏印,左右各立一菩薩。龕楣為火焰紋,中有彌勒。上方有六龍相交,場面華麗壯觀。龕左右各有一屋頂,下各立一比丘。佛之下垂衣裾左右各刻一有翼獸,左獸騎有一胡人,一如道龕之下。佛龕下部為供養人四層,供養人各持一長莖蓮花。

碑之一側為道教,上部雙柱托屋形龕,龕中造坐像一尊,戴道冠,長鬚,束腰帶,雙手相交於腹前。龕上有飛仙四身。龕下有供養人像,題道士李醜奴等人及「輔國將軍武都太守李元安」。碑之另一側為佛教,上部小龕中造交腳彌勒菩薩,雙手持一物似蓮蕾。龕外有供養人。下半部為發願文,其中有:「邑子六十人等,眇執玄其,同心上世,☐造石像一軀。……熙平二年歲次丁酉五月辛酉朔廿三日造訖。」

造像特點

此碑尺寸高大,保存較好且有建造年號,為關中造像碑之精品。在形式和風格上,與延昌年間(512年-515年)的造像相比,道像之鬍鬚變大,手中之麈尾變大,衣裾下垂至龕下,臉型變長,體形變瘦,這些都具有典型的轉折意義。

從其文字中可看出,它是以呂姓為主的合邑造像碑,佛、道造像各佔一半。李元安是該邑的道教邑師,原任輔國將軍武都太守,被刻在道龕旁最醒目的位置,另在碑側又補刻一次,以標出任官職的經歷。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