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心理科學與思維科學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從哲學、人生修養、仙學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學的奧秘,其中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是相當豐富的。道教的「神」、「性」、「心」等概念,實指心理而言,其性命之學包括兩個方面,性指人的心理活動而言,命指人的生理活動。修命的目的是實現生命的無限延長。而性、命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礎。所以性命必須雙修,即將心理與生理活動統一起來,在身心統一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長生的目標。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教認為:「形者神之宅,神者形之用」、「養生先養性」正是認識到心理對生理的作用。內丹學強調先煉已,也即煉心,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識活動,充分說明道教的所有學說都是在形神統一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

大腦及其功能

道教把腦部分為九宮,其最為很重要者稱為「泥丸」。在東漢道教就有泥丸這一名稱,但此時,道教對泥丸的認識尚處在模糊階段。至魏晉,《黃庭經》對泥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腦神經根字泥丸」、「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夫人當中立」、「保我泥丸三命錄」等,已隱約地認識到泥丸與人的「元神」有關。至宋代,道教對大腦認識有了大的進展,南宋《修真十書》提出腦為六神之宅,泥丸為元神所居之宮,腦的功能是「日則接於物,夜則棲於夢」,大腦是感知覺的器官,也是產生意識活動的器官。這是醫學史是對大腦功能的正確認識,書中說:「人不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神不死,人也不死。這表明道教的認識已達現代醫學相同的認識。道教的這種腦主神元說,大大豐富了中醫學的不足,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

道教的心理醫療

道教認為,一切過度的精神情態活動都足以導致疾病,而且是百病之源。老子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欲」,莊子云:「將盈嗜欲,長好惡,同性命之情病矣」,《雲笈七簽》:「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安,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與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明確指出疾病可以是內源性的,即心理活動的失調。道教提倡用各種養生修煉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這是現代心理醫學的濫觴。

參考資料

  1. 《道家文化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