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衰微原因

道教自清末即開始衰落。道光元年(1821年)敕令第59代天師張鈺停其朝覲,著不准來京。從此,道教失去政治上的扶持,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長期戰火頻仍、社會動蕩、經濟萎縮和民生凋敝,加之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的傳入及其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衝擊,使古老的道教步履艱難,發生了空前的生存危機。道教的理論、方術和齋醮科儀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出現甚麼重大的創新和理論上的建樹,基本上仍是沿襲舊套。近代中國道教,在失去統治者政治上、經濟上的有力支持後,不得不走向民間,走向世俗化。

近代高道和其創新道教的努力: 近代中國道教的衰落,政治上急劇變革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不得不承認,道教理論的停滯和活動方式的陳舊雜沓也是其衰落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這就激發了一些熱心於振興道教的人士開始了對道教改革和創新的工作。這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陳攖寧易心瑩岳崇岱張恩溥(張天師)等。

  1. 陳攖寧畢生致力於道教及養生學的研究,順應時代潮流而創新道教理論,成就頗著;
  2. 易心瑩在道教理論研究無人問津的年代,潛心研究道教理論,指出源遠流長、豐富多姿的道家 ── 道教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道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3. 岳崇岱的道教學術研究擺脫道教神話的束縛,用歷史的眼光分析了道教的思想和演化。他順應時代的要求,提倡道教徒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4. 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抗戰勝利後,積極籌建統一的全國性道教組織,代表了廣大道教徒的心願。

當然,道教從過去衰落的困境中真正獲得新生還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