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非氏造像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荔非氏造像碑,無紀年,據其風格推斷應造於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至大統元年(535年)間,現藏彬縣文化館。

造像內容

此碑為單面造像,斷為兩截,並有部分缺損,無碑首,未見發願文。其形制和圖像都比較特殊,以圖為主,有三十八個人物形象(包括殘像)。主龕偏於一角,供養人斜分格,這種形式與一般造像碑上供養人平直排列的肖像式不同。供養人姓名共十個,分上、下兩排,其能辨識者均為荔非姓。

龕楣為屋形,內有一正面坐像,無榜題,雙耳垂至肩,頭戴道冠,下頜刻有長鬚,雙手合於腹前,手中無物,著交領寬袖大袍,盤坐於胡床,未見雙足,應為道像。道龕外立一人,左手持一物,右手握筆,身後跟一馬一驢,面對道像,記下老君的話,應是道士。龕外站立數人為荔非家族成員。以下的人物均未著漢裝,都是短上衣,束腰、窄袖、細褲腳,為下層勞動者的日常服飾。其中四人均持長棒形物,兩個上端還有環形首柄,連在一起,共同作一活動,似在用繩同拉某物。或為某種練身(類似於角抵)、娛樂,或為某種勞作。下一格有人物在推石磨、舂臼,這是從漢代到北朝時期都十分看重的兩項勞動。

碑下部為尋橦鼓吹圖。右邊是伴奏的鼓吹樂隊,其中一人打腰鼓,一人敲鑼,一人擊鈸,一人吹篳篥。

造像特點

從供養人姓名可以看出,這是荔非氏家族集體所造之碑。荔非為羌族複姓,《元和姓纂》卷八云:「荔菲,西羌種類也。」北朝至隋代時多在寧州、北地郡及涇渭流域。這個家族在北朝的造像碑,近年在陝西耀縣農村又發現了一批,其中以荔非家族為主的就有四塊,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

正如葛玄在《老子序》所言「道主生,佛主死」,道教著重長生與樂生的觀念充份反映在荔非氏造像碑中。碑中既有「飲食以養其體」(糧食加工),又有娛樂(百戲),或有練身。此碑由上至下的內容分別為:供養家族、老君坐像、人神接對、家僕碨舂、尋橦鼓吹,為五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通過道教教義又緊密聯繫在一起。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