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音xiè,又作「獬豸」,本為傳說中的獸名,後則成為一種特殊冠帽的名稱。《玉篇·犬部》言:「獬,獬豸也。」《集韻·蟹韻》又言 :「獬,獬豸,獸名。」《文選》所收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有「椎蜚廉,弄獬豸」之說,李善注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於朝庭,主觸不正者,今可得而弄也。」可見獬豸形似鹿,但只有一隻角,君王刑罰得當就會生於庭,並且會用頭撞擊不正直者。由於「獬」只有一隻角,並且會用頭撞擊不正直者,所以中國古人曾仿其形狀而製作出一種特殊的冠,並多有執法者戴之,稱之為「獬冠」,又簡稱「獬」。例如,《淮南子·主術訓》言:「楚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高誘注說:「獬豸」就是當時的「御史」(監察官)之冠。《續漢書·輿冠服志下》則說:獬是一種「法冠」, 「一曰柱後,高五寸,以纚為展筩,鐵柱卷,執法者服之」。唐代權德輿〈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詩曰:「方看簪獬豸,俄歎縶騊駼。」由此可知唐代的人也曾用之。道教二十八星宿之神中有「斗木獬」,是南方七宿中的第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