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清靜,道教教義之一。清靜思想最由老子提倡,《道德經》提到「靜」字有十處,其中「清靜」連用的有一處。道教認爲:「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充分發揮《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爲清爲濁之源,靜爲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杜光庭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杜光庭)》中說:「清者,天之氣也;濁者,地之氣也。」。道教又認爲「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專門闡發清靜,對於人的修煉過程加以發揮,認爲人修煉精氣當效法「道」之「清靜」,清其心源,靜其氣海,追求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的常清境界。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提出清靜的修道方法,認爲「清」爲清其心源、「靜」爲靜其氣海。其意爲修煉須清心寡欲、清靜無爲。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十一稱: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教的清靜又常和無爲、寡欲等教義相聯通。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清靜」思想對道教影響甚大,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卷九十一,《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