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清談,魏晉時代的貴族和知識份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以講究修辭技巧的談說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術社交活動。「清談」是魏晉名士中流行的風氣,也是魏晉世風的典型特徵。因其伴隨魏晉玄風而興起,故又稱之爲「魏晉清談」。魏晉名士以清談爲主要方式,針對本末、有無、動靜、一多、體用、言意、自然和名教等玄學的命題進行討論。《晉書》卷四十三〈王戎附衍傳〉載:時人終日清談,妙善玄言,矜髙浮誕,遂成風俗。魏晉名士不過問國家政治而一味清談,致使西晉王朝遭致覆沒和國家的分裂,因此《晉書》卷九十八〈王敦傳〉載時人感歎說:清談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史家評論東晉時江東分王,元氣坼裂,風俗澆漓,清談誤國。魏晉清談的進行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藉以引起爭辯。爭辯或爲駁難、或爲討論。在通常情況下,辯論的雙方分爲主客,人數不限。談話的席位稱爲「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爲「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爲「談鋒」。在相互論難的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討論主題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稱爲「談助」。魏晉「清談」是適應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需要,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復辯論而發展起來的。

參考文獻

  1.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四十三,〈王戎附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