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洛書,中國古代典籍,又稱《大禹洛龜之圖》,古稱龜書,其中的數理思想後來多被道教運用。相傳大禹治水時,有洛龜負圖出水,禹以之理水,敘九疇。據《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載:箕子因之作洪範,文王因之而移易卦位。洛書之結構,是所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在一般的洛書圖像中,五方白圈表示陽數,四隅黑點表示陰數。若以節氣順逆遊九宮,縱橫皆為十五數,可與河圖相互錯綜而成三才之道,成為經天緯地之數。《周易闡真》卷首言:「洛書,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其圖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左肋;四文近左肩,三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一文又象一氣,其形方,方象地。洛書,蓋聯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火土。陰前陽後,陽動陰靜,靜在制動,以克不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居,而萬物無不藉賴淘溶成就矣。」

參考文獻

1.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