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仙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方仙道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其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揉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企圖長生求仙。其所謂「方」指不死的神方,所謂「仙」指長生不死的神仙。神仙思想,由來已有,春秋戰國時逐漸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為目的的方士集團,他們以神仙方術活躍於社會上並滲透到貴族上層,以此作為謀生手段。

齊威、宣王時,鄒衍之徒論說陰陽五行,為方士所吸收,成為學術上雖差,但在神仙術上頗有幾下的神仙家,迎合統治者畏死的心理,大力宣傳神仙長生。從戰國中後期到漢武帝時,神仙家與帝王相與鼓動,掀起中國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的事件。齊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其規模越來越大,但都毫無結果。故方仙道的興盛期為戰國後期到漢武帝時,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方仙道信仰的神仙長生說成為後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其神仙方術也為後世道教所繼承發展。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後世神仙道教即由此發展而來。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參考資料

  1. 《史記‧封禪書》。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一卷第一章第三節。
  3.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上編第一章二《神仙之說與方士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