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帝」字在甲骨文中最早出現,對其本身的含義有兩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一是認為「帝」字形象花蒂的全貌,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義為花蒂。一是認為是古代祭祀活動中,於曠野中堆積薪柴燃火以祭天,所堆積薪柴的形狀,即為「帝」字之最初含義。據文獻材料的記載,帝最初是指主宰萬物的最高神,為天帝、上帝等的簡稱,自戰國以後逐漸成為世間君主的稱號,指那些能行天道、能得天道者。如伏羲、神農、黃帝,故而被後人稱為帝。道教產生以後,吸收了帝作為神的觀念,以帝來命名道教中所崇拜的一部分神靈。如道教認為五行之神主五方,故有東方神為「青靈帝君」、南方神為「丹靈帝君」、西方神為「皓靈帝君」、北方神為「玄靈帝君」、中央神為「元靈帝君」之說。

參考文獻

  1.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