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廟與我國福建、台灣等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海上保護神 ── 宋代福建蒲田縣出生的林默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她死後被奉為神祇,立祠供奉,尊稱媽祖。以後又經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山門、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殿等。正殿內天后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山門前有兩棵高達二十餘料的幡桿,為明清遺存文物,幡上繡著:「津門藝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濟運通航」。

由於天津歷來是航運樞紐,所以「天后宮」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宮前有廣場和戲樓,舊時常舉行酬神演出的花會活動。據說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視天津,視察了天后宮,並非常欣賞花會的表演,於是欽賜會旗,從此天后宮的民間花會成為了「皇會」。皇會以舊曆三月二十三日娘娘誕辰為主旨,每年舉辦迎神賽會。法鼓、獅子、中幡、大樂和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穿巷,鑼鼓聲不絕,喝彩聲不斷。據《天津皇會考記》記載,「通宵如是,直至夜闌不散。燭滅香消,不知東方之既已白。」

現在的天后宮內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廟內兩側廂房陳列,介紹天津城、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天后宮不僅沿海一帶有,在內地也有,如貴州的鎮遠縣和湖南的芷江都有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