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在漢語中有疆界、地域、處所、境地、境界等義,佛教又謂「境」乃心意物件之世界,如塵境、色境、法境等等。道教兼而取之,既以境表示某一界域、某種境界,也以境表示心意所成之世界。表示某一界域和某種境界者,如作為「三清境」的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以及《十方聖境上品妙經》所謂十方聖境等。單獨表示某種抽象境界者,如《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言:「三洞垂法,從仙達聖,品級轉遷之理也。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至於表示心意所成世界之境,則多為唐代重玄學所用,如《道教義樞》卷八有〈境智義〉專論境與智,言:「境智者,緣教之深名,心理之殊號。境稱唯二,義在兩忘,智照有三,言歸四絕,此其致也。智慧者,標源攝流,知歸不惑也。」又言:「境以境界為義,智以決了為義。照有為智,識空為慧。又境智體義者,境是頑法,智是四絕,知若四忘,則會真境。今明智是境,智不可定,知境為智,境當是頑法者。若謂智定智,謂境定境,非真境頑,在智亦頑,若知不智而智,不境而境,非真智在境,亦知道以無知之知,無所不知,斯則了於一切。然則不境之境,境義在外,不智之智,智則在內,內則一切智心,外則一切境法,內外不二,境智無殊,不殊而殊,不二而二耳。」

參考文獻

  • 《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見《道藏》,第22冊。
  • 《道教義樞》〈境智義〉,見《道藏》,第24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