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儒術,指儒家的思想學說,也稱「儒學」或「孔子之術」。「儒」本是古代從巫、史、祝、蔔中分化出來的專門為貴族擔任禮儀、教育等職務的知識份子,後來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思想學說或學術流派,以孔子等人為代表。《史記》〈太史公自序〉言:「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意即儒家與陰陽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先秦時期的各種思想流派一樣,皆是談論如何治理社會、人生的,只不過各家的觀點不盡一致罷了。《漢書·藝文志》也曾對儒家的思想源流及學說內容做出過論述,其言:「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這段話的意思是:儒家出於「司徒之官」,其職能主要是幫助君主治理國家;他們推崇堯舜等聖賢,重視「六經」和「仁義」,尊奉孔子為宗師。儒家學說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修身之道德規範和治國之政治原則的,其著名主張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其說受到了古代中國歷朝統治者的重視,並佔據了中國古代思想學說的主流地位。西漢時儒者董仲舒曾促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言:「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裡的「儒術」或「孔子之術」,即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儒家學說在後世曾有過很大的發展,並有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如漢代儒者曾以《書經·禹貢》治河,以《尚書·洪範》預言政變,以《春秋》事例決獄,以《詩經》歌句當諫書。後來,又有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等。

參考文獻

  1.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李學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