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儒家,以先秦時期孔子為創始人的重要學派。因與春秋時代從巫、史、祝、蔔分化出來的「師儒」有淵源關係,故稱。西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將之列為「六家」之一,《漢書‧藝文志》則列之為「九流」之一,稱其「遊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該學派主張「仁政」和「德治」,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對鬼神持存疑態度。戰國時期分裂為八派,即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在後世以孟子、荀子兩派影響最大。戰國至漢初,儒家在各學派中並無特殊地位。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學說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其為適應各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曾演變出不同的形態,如漢代有以董仲舒、劉歆為代表的今古文經學以及讖緯之學,魏晉有以王弼、何晏為代表的儒道結合的玄學,唐代有以韓愈為代表的「道統」說,宋明有兼取佛老的程朱陸王理學,還有貫穿於漢代以後整個封建社會的今文、古文經學。五四運動後,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儒家學說也日漸喪失了其統治思想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