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傀儡,傀儡是中國古代對木偶戲的稱謂,也稱「傀儡子」、「魁子」、「窟儡子」。傀儡傳說起源於漢代,如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傀儡源於漢高祖平城之圍,陳平獻計刻木爲美人,立在城上以詐匈奴冒頓閼氏,「後人因此爲傀儡」。《後漢書‧五行志》也有漢代「作魁儡」的記載,以為三國時馬鈞曾製作能表演各種技藝的木偶。另一說認為春秋戰國時已有木偶表演,如《列子》載巧人偃師所制木人,其靈巧程度即如漢代的傀儡。傀儡戲在唐宋時期時已很發達,據《舊唐書‧音樂志》載:窟礧子,亦稱魁礧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傀儡爲唐時「百戲」之一,每有節慶或帝王贈宴,多有傀儡戲的表演。唐玄宗〈傀儡吟〉詩曰:「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傀儡戲在喪禮中驅除邪煞的習俗,從漢唐時期一直延續至近現代。民間的新年迎春活動,有時也表演傀儡戲,清嘉慶《浚縣誌》載: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僚屬迎春於東郊,「士人陳傀儡百戲,鼓樂前導」。 因傀儡戲具有除煞禳災的功能,故近代民間傀儡戲多用於爲廟會酬神。

參考文獻

  1.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卷九,《四庫全書》本。
  2.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音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