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修德,道教常用術語,同時也被世俗社會或其他宗教使用,一般指修養或提升個人的品德,也可以指完成行善積德之事。道教多以「德」與「道」相聯,以為可見之「德」乃是無形之「道」的具體表現,故有「尊道貴德」之說,主張在從事種種「修道」行為的同時,也需要修養和提升個人的品德,實踐道教以及世俗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元代淨明道認為:「德是道之基址,道是德之華實。」故主張通過踐行忠孝倫理來追求成為神仙,如《淨明忠孝全書》卷三曾記載其領袖劉玉的語錄曰:「日以改過祟行為第一義,積種種方便,去道不遠矣,勝如念千百卷經也。若不務修德而求道,前程難望有成。」實際上,這種以修德作為一切行為之基礎的主張,在各個時期的道教中都一直存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修德行道,其神自詣」的說法,如南北朝時期的《無上秘要》卷二十六言:「諸道士欲求神仙長生不老、役使神靈,以赤繒為地,黃筆為文,盛以赤囊,著心前,修德行道,其神自詣。」也就是說,修德不僅是長生成仙的基礎,也是役使神靈之各種法術得以靈驗的條件。而在事實上,很多道教信徒也是以修德為自己行為之首務的,如《大清一統志》卷二百四十二記載北宋廣信府有一位道士王道堅,「時徽宗預知國當有厄,命禳之,對曰:修德可以回天,襘禳之事不敢誤國。請還山。」

參考文獻

  1. 《淨明忠孝全書》,卷三,見《道藏》,第24冊。
  2. 《無上秘要》,卷二十六,見《道藏》,第2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