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隐居本草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陶隐居本草,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456-536年)所撰医药类道经,又称《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在医药学上的贡献很大,所编《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曾总结上古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录药物三百六十五种,而陶弘景则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整理校订,增加了一些魏晋以来医家新发现的药物,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近一倍。据陶弘景〈本草序〉所说:他在茅山览本草药性,分别科条及仙经道术所需,并〈本草序〉合编为七卷。《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陶弘景则按照药物的天然种属,将之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七类。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药按五味分为酸、咸、甘、苦、辛,并与阴阳五行牵强挂勾,而陶弘景则按药物的药性将之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八类。这种分类法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可惜《陶隐居本草》已散佚,仅在敦煌石窟中发现〈序录〉部分,宋唐慎微撰《证类本草》也保存了《陶隐居本草》的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陶隐居集》〈本草序〉,《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九,《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