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派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闾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以“闾山”为其大本营而得名。相传闾山在闽江之底,凡人不能目见,唯有修行到了高级阶段才能进入江中洞府。这种说法尽管显得神秘,但却反映了道家主阴、崇水观念在该道派中的沿袭与发展。

闾山法约于唐宋间形成于福建、江西等地。该教派奉祀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吸收道教灵宝派咒语科仪,成为南方最重要的教派之一。

闾山派与净明忠孝道具有共同的神仙信仰渊源。这两个道派都尊奉晋代著名道士许逊为祖师;同时,它们也都以杀蛇斩蛟故事相标榜。所不同的是净明忠孝道后来比较重视伦理道德的建树,而闾山派则朝著科仪法术的方向发展。

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中心,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来福州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的扩大及影响。该道派利用陈靖姑救产扶婴、驱妖除煞的传说,以宣扬法术度人的威力,从而形成了以奉祀许真君为教主,以陈靖姑(并有林、李二夫人)为法主的闾山大奶夫人派,各地民间俗称“三奶派”、“夫人教”或“王姥教”,此为闾山派的主流。嗣后,闾山派扩展到浙南、赣南、粤东北甚至湘西等地区。明清以后,随移民而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绝大部分法事是趋煞收妖、除邪纳福;道师身穿神裙、头戴神额红巾,故人称之“红头师”。约于宋代,闾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响,部分地区道坛吸收瑜伽法(或称灵山法),形成了“灵山法”与“闾山法”并存于道坛科仪之现象,民间称之为“法主公教”。其教派在奉祀许真君的同时,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张圣君的地位,称之为“张法主公”,其教法与“三奶派”只做驱凶纳吉的红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别是兼做红白法事仪式。道师在丧事功德道场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乌头师”之称。

闾山派的道师职位,一是根据道坛世袭师承,一是根据传度(考法)仪式之传度师确定。经特定“考法”的授职仪式之后方能主持社区道坛的重大醮仪活动。闽西地区(客家地区)之高功还有“进郎位”之举,经道门高功或官府、道会司举行仪式测试认可后,方能进“郎位”而称“郎”。闾山派道坛为世袭传承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方可传婿、传外甥。但其坛号数代相沿不变,道派师承有著深厚的传统。

闾山派科仪范围很广,除比较统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陈靖姑神诞庆醮及部分地区七月二十三日的张圣君神诞庆典外,其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的祈禳仪式,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庆典、开光或普渡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煞驱邪、禳灾纳吉的法事仪式。闾山派道坛主要法器有龙角、师铃、铃刀、麻蛇、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篷尺、法器、神图、手炉、水盂等,“法主公教”的道坛多有木鱼、磐等法器。

目前,随著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落实,部分县市成立道教协会,闾山派道师多数加入该协会,相当一部分闾山派道坛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得到正常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