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家,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學派之一,亦是道教的其中一個哲學層面的體現。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之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則稱為「道家」,並列為「九流」之一。該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認為「道」乃是萬物存在之本體及其運動之規律,主張人們的思想行為應效法於道,宣揚「無為而治」並改革傳統的倫理與政治。戰國時期,曾有關尹、彭蒙、田駢、列子、楊朱、莊周等眾多人物從不同方面發揮老子的學說。西漢初期,黃老之道的道家學說曾一度得到統治者的尊奉,並被用來作為治國方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魏晉時期,道家學說曾以「玄學」之名流行,其代表人物王弼、何晏等多以老、莊之學來解釋儒家經文,促成了道家與儒家的融合。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又曾用老莊術語來詮釋佛教經典,稱為「格義」,始開了釋道融合之勢。該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列子》、《文子》以及《淮南子》等,其說皆不同程度地對後世中國產生過影響。東漢以後出現的道教,更是以老莊道家之說為圭皋,尊奉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道家人物為其教之真君,並奉老、莊、列、文之書為其教之真經,同時在很多方面對早期道家的學說予以了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2.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