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地學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產生與發展

道教地學的產生與發展,與道教的修煉成仙思想緊密相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道教信仰者從事諸多修煉活動的基本要求。道教地學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其中包含著先秦神仙家、秦漢方仙道及後來的道士們的上千年的實踐經驗、研究心得及科學成果。從東漢張陵創立道教二十四治,到魏晉時《五嶽真形圖》的問世,都表明古代道教信仰者即十分重視對地理、環境的觀察研究。道教地學的產生,主要基於創教布道的需要,為此人們很重視對地理環境的考察與利用,並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生態條件及自然資源,建立道教的各種組織、機構、宮觀,以利道教的傳播,進而演化發展為別有特色的洞天福地說,並有益於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神仙信仰是驅動人們用心於名山大川的根本動力。曆代眾多高道都曾隱居山中修道。《抱朴子.內篇.明本》曰:「為道者必入山林。」道士們入山修煉,遠離塵世,居清靜之地,感山中靈氣,並得神真保護。山林中豐富的礦物和植物,為道士養生和採煉丹藥提供了絕好的條件。千百年裏,道士們潛修名山,深研地理,對名山的形成和保護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道教地學的發展。

道教徒之蹤跡遍及神州,足涉域外之地,對中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記載。《道藏》中的地學資料相當豐富,有些極具價值。

宮觀及名山史志

歷史上道教分中國的山川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五代杜光庭《名山嶽瀆福地記》有詳細記載。宋思聰《洞淵集》、張君房《雲笈七簽》均有引述。另,山志類著作如《茅山志》、《岱史》、《天台山志》、《南嶽總勝集》、《天壇王屋山聖跡記》等等都是道教地學典籍,極具歷史地理價值。

五嶽真形圖

道教視五嶽為神山,關於五嶽的記載較多。南北朝時期《靈寶經》經文中載有《五嶽真形圖》,是道教所繪的五嶽地形圖,也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地圖之一。另有《玄覽人島山形圖》與《五嶽山形圖》相似。

道士遊記著作

著名者如《長春真人西遊記》中,全真道士記述了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邀不遠萬裏前去會晤成吉思汗之過程中的見聞,該書對金元時期的中外科技及文化交流、西域地理風貌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域外地理記述

《道藏》中有較多關於西域地理風物描述的史料,要如《十洲記》和六朝時期的《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這些道書對古代交通、文化交流與歷史地理研究,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

  1. 《道家文化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