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戲曲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道教文學
道教詩詞
道詩 道詞
道教散文
道教小說
道教戲曲
其他
楹聯 掌故 童謠

道教戲曲的產生與神仙人物故事在社會上的流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腳本都以神仙為主角。

起源

道教戲曲發端於宋代,據洪邁《夷堅志.優伶箴戲》所載,宋代儒、道、釋三教都借戲曲形式來張揚自己的教義,其中有唱有白,基本具備戲曲的特點。到了元代,許多文人熱衷於雜劇創作。雜劇有一定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其內容風格也有嚴格定製。由於它具有「說、唱、演」的綜合功能,一般民眾頗欣賞,一時引為時髦。據鍾嗣成《錄鬼簿》的記載,元代的雜劇至少有四百餘種。從其所著錄的劇目名稱來看,以道教活動為題材、以神仙人物為主角的作品約有四十種,佔總數的百分之十。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元雜劇分為十二科。其中第一科「神仙道化」與第二科「隱居樂道」基本屬於道教戲曲。從明人臧晉叔《元曲選》、今人隋樹森《元曲選外編》以及《古本戲劇叢刊》等書中,可知現存之元代道教戲劇作品尚有十七種之多。另外,還有一些作品,諸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雖然不是以神仙人物為主角,但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響。

特點

道教修煉的目標是要超凡入聖。表現在元代道教戲曲中,超凡入聖的思想追求便進一步具體化了。諸如劇中的呂洞賓、鐵拐李等都有一套非凡的本領,或能起死回生,或能免災除難,度脫凡人、點化動植物脫離人間苦海。在劇作者的筆下道教神仙人物不但法術高超,而且居住的場所也是人間所不可比擬的。作品往往通過描寫表現道教洞天福地的美妙宜人。

為了與對神仙聖界的歌頌相對照,元代道教戲曲中對人世的宦海悲劇也頗多揭露。例如《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以黃閣臣的終身忙碌不得安閑為例,勸人早悟人間之煩惱。這雖然是藉神仙之口說出,但實際上正反映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對社會黑暗的不滿。

元代以後的發展

元代以後,道教戲曲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丹邱先生撰有《獨步大羅天》等數作品代表了明代道教戲曲創作的繁榮。與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來的道教戲曲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趨於淡化,劇中情節大體保持原有神仙傳說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較明顯的說教成份。劇中神仙人物勸人入道,更多地是從宣傳人生短促方面著眼。如果說元初作家們創作道教戲曲帶有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傾向,那麼元末明初以來的道教戲曲,則更多地是從修行的境界上來表現道教的宗旨。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