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家,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学派之一,亦是道教的其中一个哲学层面的体现。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之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则称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该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认为“道”乃是万物存在之本体及其运动之规律,主张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于道,宣扬“无为而治”并改革传统的伦理与政治。战国时期,曾有关尹、彭蒙、田骈、列子、杨朱、庄周等众多人物从不同方面发挥老子的学说。西汉初期,黄老之道的道家学说曾一度得到统治者的尊奉,并被用来作为治国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魏晋时期,道家学说曾以“玄学”之名流行,其代表人物王弼、何晏等多以老、庄之学来解释儒家经文,促成了道家与儒家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又曾用老庄术语来诠释佛教经典,称为“格义”,始开了释道融合之势。该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以及《淮南子》等,其说皆不同程度地对后世中国产生过影响。东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更是以老庄道家之说为圭皋,尊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道家人物为其教之真君,并奉老、庄、列、文之书为其教之真经,同时在很多方面对早期道家的学说予以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