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院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東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名「金壇華陽洞天」,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九霄萬福宮,因其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該宮創建於西漢時三茅真君得道飛昇之後,初為石壇、石屋,祀三茅真君石像;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賜額聖祐觀,專祀大茅真君茅盈;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宮。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二聖、靈官、龍王五殿堂;藏經、聖師兩樓閣;毓祥、繞秀、怡雲、種壁、禮真、儀鵠六道院,左右兩側道舍、客堂等建築近百餘間。後經戰火及人禍日漸被毀。現有建築多為近年重新修建。該宮依山而建,現有殿宇四進。第一進為靈官殿。第二進為藏經樓,東有寶藏庫,西有坎離宮。第三進為該宮的主體建築太元寶殿。該殿前東側為迎旭道院,前西側是儀鵠道院。第四進的主要建築為升表台和二聖殿。升表台又名飛昇台,相傳茅盈當年就是在這裏駕鶴飛昇的。後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二聖殿供奉著三茅真君的父母。二聖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新建仿古樓閣,東為道舍和客廳,西名怡雲樓,樓上陳列室裏陳列有珍貴的茅山「鎮山四寶」。這四寶分別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

元符萬寧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坡,原為茅山道教藏印之處,因此簡稱「印宮」。初有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唐代至德年間(756年-758年)始建宮觀。北宋時,茅山第25代宗師劉混康築潛神庵於此修道。哲宗聞其名,召至京師,賜號「洞元通妙大師」。元符元年(1098年)秋,敕重修其故居,賜名為「元符觀」。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其時該宮規模宏大,前為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祠三茅君;左為玉冊殿,右為九錫殿;東廡景福萬年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法輪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又有寶籙殿、北極閣、萬壽台、九層台、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聖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與三素、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西碧、東齋、樂泉、覺秀、雲林、真隱、監齋十三房道院等。後歷經滄桑,至1970年代末,該宮除萬壽台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元符宮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1988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碑亭、萬壽台、三天門、慈航殿、勉齋道院、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四冊第169頁「茅山」、第241頁「元符宮」。。
  2. 茅山道院文化網:www.msdy.org
  3. 中國道教協會主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第624-625頁「茅山條」,第626頁「茅山九霄宮」、「茅山元符宮」條。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665頁「茅山」、「三宮九觀」、第165頁「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