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大公案”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27
 
|中華道藏冊數=27
 
}}
 
}}
'''玄教大公案''',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太素]]撰述。弟子[[王志道]]編集。約成書於泰定甲子年(1324) 。二卷,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此書模仿禪宗公案,論述道教性命修煉旨要,書前有金陵道士柯道沖、逸民唐道麟、行台監察御史王從義,以及苗太素弟子王志道等四人序文。正文內容則分兩部分。其一為「升堂明古」,凡六十四則。分別摘錄《[[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度人經]]》、《[[周易]]》之語,以及[[呂洞賓]]、[[張伯端]]、周敦頤、[[王重陽]]、[[白玉蟾]]、[[三茅真君]]等前人語錄,然後加以解釋論斷,並附偈頌。其二為「入室三極」,凡三則,直陳性命修煉之要。全書大旨宗承宋元三教合一,[[性命雙修]]之說。認為修道者應兼顧息心明性、養炁修命,性命雙修。若只知修性而不修命,則為偏執一端之「癡彈客」。性命修煉之大要,在於忘情除念,安神調息,返歸真無妙有融一未始之玉虛妙體、清靜道身。所謂真無即本然慧性,妙有即真空慧命,是性命之根。故書中稱:「《南華》五未始,從頭追到底。此念自心生,一心從性起;性依命根生,性命同一體,妙有融真無,玄玄玉虛體。」又稱:「理窮則性盡,理即心也。故心虛明則性寂朗。」心虛明如寶鑒,物來則照,物去則空。悟此虛空,則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圓朗。此說融合禪宗、理學之心性論,而又與之有所不同。
+
'''玄教大公案''',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太素]]撰述。弟子[[王志道]]編集。約成書於泰定甲子年 (1324) 。二卷,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此書模仿禪宗公案,論述道教性命修煉旨要,書前有金陵道士柯道沖、逸民唐道麟、行台監察御史王從義,以及苗太素弟子王志道等四人序文。正文內容則分兩部分。其一為「升堂明古」,凡六十四則。分別摘錄《[[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度人經]]》、《[[周易]]》之語,以及[[呂洞賓]]、[[張伯端]]、周敦頤、[[王重陽]]、[[白玉蟾]]、[[三茅真君]]等前人語錄,然後加以解釋論斷,並附偈頌。其二為「入室三極」,凡三則,直陳性命修煉之要。全書大旨宗承宋元三教合一,[[性命雙修]]之說。認為修道者應兼顧息心明性、養炁修命,性命雙修。若只知修性而不修命,則為偏執一端之「癡彈客」。性命修煉之大要,在於忘情除念,安神調息,返歸真無妙有融一未始之玉虛妙體、清靜道身。所謂真無即本然慧性,妙有即真空慧命,是性命之根。故書中稱:「《南華》五未始,從頭追到底。此念自心生,一心從性起;性依命根生,性命同一體,妙有融真無,玄玄玉虛體。」又稱:「理窮則性盡,理即心也。故心虛明則性寂朗。」心虛明如寶鑒,物來則照,物去則空。悟此虛空,則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圓朗。此說融合禪宗、理學之心性論,而又與之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92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92頁。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元代道教經典]][[Category: 全真道]]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元代道教經典]][[Category: 全真道]]
 
[[en: Great Cases in the Teaching of Mystery]]
 
[[en: Great Cases in the Teaching of Mystery]]

2013年9月22日 (日) 16:14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玄教大公案
编  著:苗太素撰 王志道编
卷  数:二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下字号
涵芬楼本第734册
新文丰本第40册
三家本第23册
道藏提要:编号1054
中华道藏:道教论集全真文集
第27册
 

玄教大公案,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太素撰述。弟子王志道编集。约成书于泰定甲子年(1324)。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模仿禅宗公案,论述道教性命修炼旨要,书前有金陵道士柯道冲、逸民唐道麟、行台监察御史王从义,以及苗太素弟子王志道等四人序文。正文内容则分两部分。其一为“升堂明古”,凡六十四则。分别摘录《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度人经》、《周易》之语,以及吕洞宾张伯端、周敦颐、王重阳白玉蟾三茅真君等前人语录,然后加以解释论断,并附偈颂。其二为“入室三极”,凡三则,直陈性命修炼之要。全书大旨宗承宋元三教合一,性命双修之说。认为修道者应兼顾息心明性、养炁修命,性命双修。若只知修性而不修命,则为偏执一端之“痴弹客”。性命修炼之大要,在于忘情除念,安神调息,返归真无妙有融一未始之玉虚妙体、清静道身。所谓真无即本然慧性,妙有即真空慧命,是性命之根。故书中称:“《南华》五未始,从头追到底。此念自心生,一心从性起;性依命根生,性命同一体,妙有融真无,玄玄玉虚体。”又称:“理穷则性尽,理即心也。故心虚明则性寂朗。”心虚明如宝鉴,物来则照,物去则空。悟此虚空,则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圆朗。此说融合禅宗、理学之心性论,而又与之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