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音xiè,又作“獬豸”,本为传说中的兽名,后则成为一种特殊冠帽的名称。《玉篇·犬部》言:“獬,獬豸也。”《集韵·蟹韵》又言 :“獬,獬豸,兽名。”《文选》所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椎蜚廉,弄獬豸”之说,李善注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庭,主触不正者,今可得而弄也。”可见獬豸形似鹿,但只有一只角,君王刑罚得当就会生于庭,并且会用头撞击不正直者。由于“獬”只有一只角,并且会用头撞击不正直者,所以中国古人曾仿其形状而制作出一种特殊的冠,并多有执法者戴之,称之为“獬冠”,又简称“獬”。例如,《淮南子·主术训》言:“楚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高诱注说:“獬豸”就是当时的“御史”(监察官)之冠。《续汉书·舆冠服志下》则说:獬是一种“法冠”, “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唐代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诗曰:“方看簪獬豸,俄叹絷𫘦𬳿。”由此可知唐代的人也曾用之。道教二十八星宿之神中有“斗木獬”,是南方七宿中的第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