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采敬造像石”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焦采造 道教二尊並坐 石像'''造於北魏延昌四年(515年 ),原出自大陽縣(今山西省平陸縣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號1910.10.311 此像是目前所知,像主身份出自陝西境外的最早道教 造像
+
'''焦采 ''',或作'''焦采造 ''' 造於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號10.311。
 
+
== 造像 內容==
 此像 材料為砂石, 全高28.3公分。主尊為雙坐像,均戴高冠,蓄長鬚,垂直手,著雙領下垂長袍,衣踞垂至座下,左手平放,右手豎舉於胸前。右坐像的面相曾經修補。二像之後,又以淺浮雕形式刻三立侍者,侍者均戴高冠,雙手籠於袖,著長袍。下部左右角各刻一蹲獅。後有發願文:「延昌四年歲次乙未四月 □□ ,大陽縣令焦采敬造像一鋪,上願皇帝萬壽、臣宰 福,下願家給 □□ ,歲執年豐,一切眾生 受福。」
+
 此像全高28.3公分。主尊為雙坐像,均戴高冠,蓄長鬚,垂直手,著雙領下垂長袍,衣踞垂至座下,左手平放,右手豎舉於胸前。右坐像的面相曾經修補。二像之後,又以淺浮雕形式刻三立侍者,侍者均戴高冠,雙手籠於袖,著長袍。下部左右角各刻一蹲獅。後有發願文:「延昌四年歲次乙未四月 ☐☐ ,大陽縣令焦采敬造像一鋪,上願皇帝萬壽、臣宰 福,下願家給 ☐☐ ,歲執年豐,一切眾生 受福。」 文中大陽縣今為山西省平陸縣。
 
+
==造像特點==
 此件造像與 另一件北魏道像十分相似,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王阿善造像 》,像上刻有「玉皇士」(之所以標出[[玉皇]], 看來是一般觀者不知或不易看出)。 兩者都是雙坐像和三立侍,服飾、手勢都相同,頂部的外形上略有區別, 後者下二角是雙象而不是二獅。王阿善造像作於隆緒元年(527年),時為北魏孝昌三年,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自號齊,年稱隆緒,但僅僅存在了幾個月,所以王阿善造像很可能出自長安。有外國 學者推測這兩件像可能出自同一作坊。 如果像主大陽縣令焦采的家在陝西或請陝西工匠造像,那也是可能的。不過,這 件像 的形式與關中 一般 道像不大相同,手中未持[[麈尾]],卻似佛之施無畏印,且冠式略異 ,這也許與玉皇的身分有關,關中道像一般是[[太上老君]] 。雙像並坐的形式來源於佛教的釋迦佛和多寶佛並坐,經典出自《法華經.見寶塔品》,北魏後期流行。道教雙像的身分也應不同,或為老君與玉皇。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新的道像創作。
+
 此件造像與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隆緒元年(527年)的[[ 王阿善造像 ]] 十分相似 ,兩者都是雙坐像和三立侍,服飾、手勢都相同,頂部的外形上略有區別,有學者推測這兩件像可能出自同一作坊。兩 的形式與 一般 關中道像不大相同,手中未持[[麈尾]],卻似佛之施無畏印,且冠式略異。雙像並坐的形式來源於佛教的釋迦佛和多寶佛並坐,經典出自《法華經.見寶塔品》,北魏後期流行。道教雙像的身分也應不同,或為[[ 老君]] [[ 玉皇]] 。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新的道像創作。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
[[Category: 北魏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石]]
[[Category:道教雕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6:18的最新版本

焦采敬造像石,或作焦采造像石,造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编号10.311。

造像内容

此像全高28.3公分。主尊为双坐像,均戴高冠,蓄长须,垂直手,著双领下垂长袍,衣踞垂至座下,左手平放,右手竖举于胸前。右坐像的面相曾经修补。二像之后,又以浅浮雕形式刻三立侍者,侍者均戴高冠,双手笼于袖,著长袍。下部左右角各刻一蹲狮。后有发愿文:“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四月☐☐,大阳县令焦采敬造像一铺,上愿皇帝万寿、臣宰☐福,下愿家给☐☐,岁执年丰,一切众生☐受福。”文中大阳县今为山西省平陆县。

造像特点

此件造像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隆绪元年(527年)的王阿善造像石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双坐像和三立侍,服饰、手势都相同,顶部的外形上略有区别,有学者推测这两件像可能出自同一作坊。两者的形式与一般关中道像不大相同,手中未持麈尾,却似佛之施无畏印,且冠式略异。双像并坐的形式来源于佛教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经典出自《法华经.见宝塔品》,北魏后期流行。道教双像的身分也应不同,或为老君玉皇。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新的道像创作。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