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清谈,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份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清谈”是魏晋名士中流行的风气,也是魏晋世风的典型特征。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又称之为“魏晋清谈”。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末、有无、动静、一多、体用、言意、自然和名教等玄学的命题进行讨论。《晋书》卷四十三〈王戎附衍传〉载:时人终日清谈,妙善玄言,矜髙浮诞,遂成风俗。魏晋名士不过问国家政治而一味清谈,致使西晋王朝遭致覆没和国家的分裂,因此《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载时人感叹说:清谈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史家评论东晋时江东分王,元气坼裂,风俗浇漓,清谈误国。魏晋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魏晋“清谈”是适应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唐翼明:《魏晋清谈》(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三,〈王戎附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