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派”字本义为水的支流,又可引申为一个系统的分支,如“派别”、“派系”、“宗派”、“党派”等。道教初创之时即有不少派别,据《三国志‧张鲁传》及其注引《典略》等记载,当张陵于东汉末年在蜀地传道时,尚有骆曜在三辅传缅匿法、张角在东方传太平道张修在汉中传天师道。此外尚有一些实践道家方术的人士在各地活动,著名者如撰《参同契》的吴人魏伯阳。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葛洪一系的金丹道派及尊崇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的符箓道派在中国南方盛行,而南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编纂《三洞经书目录》的工作则为道教各宗派的整合在神学观念、宗教经典上奠定了基础。唐代以后,道教仍然不断地分宗衍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则是金朝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正一道鼎足为两大道派。至明清时期,道教的宗派衍化更加繁荣,不仅整个道教中出现了较以往更多的宗派,而且全真道及其他道派内部也形成了各种支派,并出现了用以表明门徒之宗派认同、辈份排行的字谱。如清末民初北京白云观道士梁至祥抄《诸真宗派总簿》中曾录有八十馀家道教宗派的名称及其字谱,若再加上该《总簿》未录的其他道派,则道教的宗派当多达百馀种。不过,有关道教派别或宗派之划分却多有不同的说法,如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神仙家》中曾分之为清净、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五类,近代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分之为正宗十家、支宗十三家等等。诸家对道教宗派之所以有不同的说法,是 因为划分标准相异,如有以道法学理划分者(如符箓派、丹鼎派),有以经典名称划分者(如上清派、灵宝派),有以活动地区划分者(如龙门派、武当派),有以祖师名号划分者(如三丰派、伍柳派),不一而足。考察道教各种派别之形成,实质原因乃在于所重经典与道法不同,而活动地区及祖师名号等则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罢了。

参考文献

  1. 郭武:〈道经‧道法‧道派〉,香港:《香港道讯》:总第61期(2005年)。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