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洛书,中国古代典籍,又称《大禹洛龟之图》,古称龟书,其中的数理思想后来多被道教运用。相传大禹治水时,有洛龟负图出水,禹以之理水,叙九畴。据《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载:箕子因之作洪范,文王因之而移易卦位。洛书之结构,是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在一般的洛书图像中,五方白圈表示阳数,四隅黑点表示阴数。若以节气顺逆游九宫,纵横皆为十五数,可与河图相互错综而成三才之道,成为经天纬地之数。《周易阐真》卷首言:“洛书,阴阳错综,五行逆运,有为变化之道。其图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左肋;四文近左肩,三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宫,中五又象太极。中一文又象一气,其形方,方象地。洛书,盖联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阴克阳,右行也。故中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东方木,东方木克中火土。阴前阳后,阳动阴静,静在制动,以克不主,收敛成就之功也。收敛成就,乃金火之功也。火以炼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居,而万物无不藉赖淘溶成就矣。”

参考文献

1.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