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幽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6月27日 (四) 00:2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幽魂,“幽”意为幽暗、幽深。“”本为构成生命存在之灵魂,与“幽”合用则多指亡魂。构成生命存在之“魂”的含义,需与“魄”连用才能够得到更恰当的解释,所以二者常合称为“魂魄”。从字源的角度来看,魂与魄似乎都与“鬼”的观念有关。魂魄之说,起源很早,在上古的巫术中就已经萌芽,至迟在先秦时期的社会观念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达,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存在这样几种看法:

  1. 以阴阳、动静论魂魄。认为魂魄是构成生命的不可缺少的两部分,并多以阴阳的观念与魂魄相连属,在《春秋左传》一书中有“先魄后魂”的说法,讲到人的生命在最初孕化结胎之时被称作“魄”,魄成而生“魂”,魂生胎体才能活动,能动者属阳。
  2. 以五脏论魂魄,如《黄帝内经》认为:“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又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3. 以鬼神论魂魄。认为气为神之盛,气即魂意;魄为鬼之盛。

魂魄的观念在其后的发展中虽然含义逐渐多样化,如以动静论魂魄、以升降论魂魄、志气论魂魄、以知觉形体论魂魄等等,但均为上述几种解释的延伸。道教继承了先秦以前的“魂魄”观念,赋予它一定的社会伦常意义,进一步对其含义加以发展与固定,认为:人若其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虽魄体不存,但其魂灵会被禁锢在幽冥之所,经受折磨,待赎尽其生前恶业,方能再转生人世。这一受拘于幽冥之所的魂灵即为“幽魂”。

参考文献

  1. 陈樱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