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6月27日 (四) 00:2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幽魂,「幽」意為幽暗、幽深。「」本為構成生命存在之靈魂,與「幽」合用則多指亡魂。構成生命存在之「魂」的含義,需與「魄」連用才能夠得到更恰當的解釋,所以二者常合稱為「魂魄」。從字源的角度來看,魂與魄似乎都與「鬼」的觀念有關。魂魄之說,起源很早,在上古的巫術中就已經萌芽,至遲在先秦時期的社會觀念中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表達,就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材料來看,存在這樣幾種看法:

  1. 以陰陽、動靜論魂魄。認為魂魄是構成生命的不可缺少的兩部分,並多以陰陽的觀念與魂魄相連屬,在《春秋左傳》一書中有「先魄後魂」的說法,講到人的生命在最初孕化結胎之時被稱作「魄」,魄成而生「魂」,魂生胎體才能活動,能動者屬陽。
  2. 以五臟論魂魄,如《黃帝內經》認為:「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肺藏魄。」又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
  3. 以鬼神論魂魄。認為氣為神之盛,氣即魂意;魄為鬼之盛。

魂魄的觀念在其後的發展中雖然含義逐漸多樣化,如以動靜論魂魄、以升降論魂魄、志氣論魂魄、以知覺形體論魂魄等等,但均為上述幾種解釋的延伸。道教繼承了先秦以前的「魂魄」觀念,賦予它一定的社會倫常意義,進一步對其含義加以發展與固定,認為:人若其生前作惡多端,死後雖魄體不存,但其魂靈會被禁錮在幽冥之所,經受折磨,待贖盡其生前惡業,方能再轉生人世。這一受拘於幽冥之所的魂靈即為「幽魂」。

參考文獻

  1. 陳櫻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