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宫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这座庙与我国福建、台湾等省及南洋各国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海上保护神 ── 宋代福建蒲田县出生的林默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商船的安全。她死后被奉为神祇,立祠供奉,尊称妈祖。以后又经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山门、牌楼、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殿等。正殿内天后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头戴凤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殿内两侧还陈列銮驾一套。山门前有两棵高达二十馀料的幡杆,为明清遗存文物,幡上绣著:“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济运通航”。

由于天津历来是航运枢纽,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宫前有广场和戏楼,旧时常举行酬神演出的花会活动。据说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于是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皇会以旧历三月二十三日娘娘诞辰为主旨,每年举办迎神赛会。法鼓、狮子、中幡、大乐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穿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不知东方之既已白。”

现在的天后宫内设有天津民俗博物馆,在庙内两侧厢房陈列,介绍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陈列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清代水机等文物。

天后宫不仅沿海一带有,在内地也有,如贵州的镇远县和湖南的芷江都有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