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清宮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上清宮在江西省鷹潭巿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里。

歷史

大上清宮的位置古稱仙源鄉招賓里,相傳是九龍聚會的寶地。民謠云:

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
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凶。

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台山、烏劍山、獅子山、衝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東漢末年,第4代天師張盛在此建「傳籙壇」。唐代會昌年間(841—846年),武宗召見第20代天師張湛賜帑銀於傳籙壇舊址建道觀,並賜額曰「真仙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真宗敕改真仙觀為上清觀。崇寧四年(1105年),第30代天師張繼先請於朝,徽宗命撥賜米萬餘斛,由江東漕臣在龍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觀,又於政和三年(1113年)將上清觀升格為「上清正一宮」,「時宮中學道者常數百人」。南宋時,經上清宮高道易如剛毛允中等不斷擴建,當時已有六殿(三清殿、真風殿、昊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瓊章殿)、二閣(即皇帝景命閣、寶奎閣)、一樓(瓊音樓)、三館(宿雲、蓬海、雲館)、二堂(齋堂、正一堂),堂之左為方丈,東西創道院數百楹。景定年間(1260-1264年),理宗命張聞詩建上清宮門樓,榜曰:「龍虎福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世祖賜帑銀重修上清宮。元武宗時敕政「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第43代天師張宇初重修大上清宮,太祖朱元璋親賜寶鈔5000貫,翰林編修蘇伯衡撰《重修上清宮碑文》傳世。有明一代,朝延賜銀或監修上清宮共有7次,故《明史》中說:「真人張氏道家孝流而世蒙恩澤、顧代相傳襲,閱世既久。卒莫廢去。」到了清代,政府賜銀大規模修建上清宮1次,零星修建3次以上。據清乾隆五年(1740年)妙正真人婁近垣編《龍虎山志大上清宮新制》記載,當時建製為兩宮(上清宮、斗姆宮)、十二殿(玉皇殿、后土殿、三宮殿、三省殿、五嶽殿、四瀆殿、文昌殿、天皇殿、關聖殿、紫微殿、斗姆前殿、斗姆後殿)二十四院(三華、東隱、仙隱、崇元、太素、十華、郁和、清和、崇福、崇清、繁禧、達觀、明達、洞觀、棲真、混同、紫中、清富、鳳棲、高深、精思、正慶、玉華、迎華)其建制規模不僅在江南稱為第一大觀,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故素有「神仙所都」和「百神受職之所」的稱譽。

民國十九年(1930年),幾個乞丐在宮內烤火,一時不慎,二宮慘遭火焚。二十四院亦受株連,殿宇樓閣化為灰燼。

2000年,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委會啟動對大上清宮進行重建,翌年完成一期工程,已恢復的有:福地門、龍街、下馬辜、櫺星門、天一池、東隱院等。2009年3月,大上清宮已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歡迎廣大信士遊人來此朝拜聖真。

大上清宮與《水滸傳》

大上清宮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知名,因為在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是講大上清宮內的鎮妖井走出36天罡,72地煞、演繹出一部驚天動地的故事。如今,伏魔殿仍在、鎮妖井仍存,遊人信士絡繹而至,都忍不住要探一探伏魔殿的神奇,鎮妖井的玄秘。

參考資料

  1. 龍虎山道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