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瀆源王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11年10月31日 (一) 12:47的版本 (創建新頁面為 ''''四瀆源王'''是'''江瀆廣源王'''、'''河瀆靈源王'''、'''淮瀆長源王'''和'''濟瀆青源王'''的總稱,又稱'''四瀆大神'''、'''四瀆水帝'''。古...')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四瀆源王江瀆廣源王河瀆靈源王淮瀆長源王濟瀆青源王的總稱,又稱四瀆大神四瀆水帝。古人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濟水四條流入大海的河流合稱「四瀆」,《爾雅‧釋水》稱:「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四瀆源王位居水府諸聖之列,見北宋李思聰洞淵集》卷五、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道法會元》卷三〈清微帝師宮分品〉等。

歷史上四瀆作為天下河川的代表,長期與五嶽五鎮四海並列於國家祀典,總稱「嶽瀆海鎮」或「嶽鎮海瀆」。早在先秦時代,周王朝已經開始祭祀四瀆。《周禮‧春官‧大宗伯》謂:「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四瀆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唐、宋、元三代朝廷屢次加封四瀆名號。唐天寶六年(747年),玄宗以「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加封江瀆為廣源公,河瀆為靈源公,淮瀆為長源公,濟瀆為清源公。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加封河瀆為顯聖靈源公。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晉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為靈源弘濟王,淮瀆為長源溥濟王,濟瀆為清源善濟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歷代封號而僅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四瀆源王的聖號。

相關條目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