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著作。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历来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空同道士邹䜣),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彭晓、朱熹、俞琰和朱元育等人认为,该书应为魏伯阳所著。王明考证后也断定,其成书年代约在东汉顺帝至桓帝间(126至167年),系东汉后期的作品,现存于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及《鼎器歌》一首,总共六千馀字,多用四字一句和五字一句的韵文写成,还有少量长短不一的散文体和离骚体。

《参同契》是一部将《周易》、黄老与炉火三者参合的炼丹修仙著作。关于该书“参同契”三字的名义,朱熹与俞琰都做了解释,所谓“参”就是“三”;而“同”就是“通”;至于“契”则是“合”的意思。谓此书借大《易》爻象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虽殊途而同归。就思想的表达来讲,三篇各有侧重点。清人董德宁认为,《参同契》“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之三道。”上篇言《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方法,其炼丹炉火的操作则只有间接的暗示;中篇以暗示内养方法为主,《易》道次之,炉火则又次之;下篇以陈述炼丹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次之。作者在总结前人炼丹术和内养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了理论概括,将大易阴阳交合之道、黄老自然养性之道和炉火铅汞炼丹之道合而为一,既肯定外丹术,又肯定内养术,从而建立了外丹与内丹相统一的理论模式。

为甚么魏伯阳要引入《易》学卦象作为表达的符号工具?这是因为《易》学内容博大精深,它的范围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其卦爻象数具有变易之妙,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炼丹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根基就是“万物可变”,二者有相契合之处。以《易》学卦象为炼丹术的理论依据,既无害于《易》,又有利于金丹术的发展。后来的道士通过研究《参同契》画出了契合《易》理的先天图、太极图,这反过来又促进《易》学的发展。因此,《参同契》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1.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076页。
  2.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至31页。
  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卷,第123至145页。
  4.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28至130页。
  5. 牟钟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中编,第344至346、356至364及367至371页。
  6.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7.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1至57页。
  8.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第20册。
  9.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册,第138至141页。
  10. 石光、志强编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至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