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修德,道教常用术语,同时也被世俗社会或其他宗教使用,一般指修养或提升个人的品德,也可以指完成行善积德之事。道教多以“德”与“道”相联,以为可见之“德”乃是无形之“道”的具体表现,故有“尊道贵德”之说,主张在从事种种“修道”行为的同时,也需要修养和提升个人的品德,实践道教以及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元代净明道认为:“德是道之基址,道是德之华实。”故主张通过践行忠孝伦理来追求成为神仙,如《净明忠孝全书》卷三曾记载其领袖刘玉的语录曰:“日以改过祟行为第一义,积种种方便,去道不远矣,胜如念千百卷经也。若不务修德而求道,前程难望有成。”实际上,这种以修德作为一切行为之基础的主张,在各个时期的道教中都一直存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修德行道,其神自诣”的说法,如南北朝时期的《无上秘要》卷二十六言:“诸道士欲求神仙长生不老、役使神灵,以赤缯为地,黄笔为文,盛以赤囊,著心前,修德行道,其神自诣。”也就是说,修德不仅是长生成仙的基础,也是役使神灵之各种法术得以灵验的条件。而在事实上,很多道教信徒也是以修德为自己行为之首务的,如《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四十二记载北宋广信府有一位道士王道坚,“时徽宗预知国当有厄,命禳之,对曰:修德可以回天,襘禳之事不敢误国。请还山。”

参考文献

  1. 《净明忠孝全书》,卷三,见《道藏》,第24册。
  2. 《无上秘要》,卷二十六,见《道藏》,第2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