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13日 (四) 16:58的版本 (新页面: 在道士施行法術的過程中,通常都要借用符籙的神秘功能。一般說來,道教中只有授過符籙者才有資格擔任主持法術活動的法師。法術離不開...)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在道士施行法术的过程中,通常都要借用符箓的神秘功能。一般说来,道教中只有授过符箓者才有资格担任主持法术活动的法师。法术离不开符箓,也离不开咒、诀、步罡等方法。所以要讨论法术,就先从符箓谈起。道教传下来的符书皆字形曲折,似图似文,主要用以召劾鬼神,厌镇外邪。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1]。它们是入道的凭信,也是道士役使箓上神吏、施行法术的权力象征。以符箓授受为特征的道派习惯上称为符箓派,但符的使用,并不限于符箓派。金丹派设立坛场,也用符厌镇。金代兴起的全真道以炼养为主,但当年王重阳便曾经用符,而且自全真七子始,常常应朝庭或官府之请主持各类大醮,而在斋醮中,也要用符。所以道士有云:“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2]符与神药、气法为道术基本要素。

起源

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3]。以后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近代蒙文通先生认为符文曲折,起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其说虽另辟蹊径,但尚值得商榷。符书本来源于先民的文字崇拜。《后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引惠栋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4]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于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道符之造作盖模仿秦汉时的符传,主要由中原文字变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起初盖刻竹为之,后来常用金、玉、铜等制作,朝廷、将帅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于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现。首先做这件事的当是民间的巫师,战国的巫师已经使用符,称为禹符。[5]汉代的巫师在墓门解除一类活动中,更经常地使用符。这类符,宜称作巫符,它们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巫符,书在汉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称墓门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过失祛逐鬼气的巫术。在出土的解注瓶上,发现有咒语及符文。他们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汉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图,以及据说为收鬼、缚鬼之物。据王充《论衡》一书的记载,从事解除的正是巫师。早期的道派大抵脱胎于巫术,保留有浓重的巫气,所以,原来由巫师主持的墓门解除一类的活动,成为早期道教的道术之一。释道安《二教论》讥笑“三张之鬼法”中有“左道馀气,墓门解除”一项。早期的民间道派继承了民间的巫术并且加以发展,成为系统的人为宗教的组成部分,巫符也便转变成了道符,并且发展出了成卷连篇的符书。《太平经复文》、《灵宝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于东汉的符书。其中《太平经复文》符字皆以多个通行汉字重迭而成,继承巫符的迹象更为明显。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隶字拼合、变形而成外,又借用篆体和虫书鸟迹的古文,而且后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动,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响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作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则是篆体、古文和类似《太平经复文》的重叠字(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叠)三种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士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秘于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然后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征,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后,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纽曲,于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征。

东汉以后,新的道符问世越来越多。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著录大符五十六种,合五百馀卷。以后新出的道派也常创造自己的符和符书,与箓一起常为道派传承的凭信。

符的结构

道符构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有神像,但以文字为主体:由于道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以读的。

陆修静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读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箓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6]他并举了一幅《都匠符》为例说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叠一遍罢了。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宋代元符年间皇帝所赐)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形尚是比较简单的,其他文字变形厉害的符,就更难解读了。据葛洪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压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7]东汉多数道符尚比较质朴,精于此道的人尚能解读,但像《灵宝五符》那种似玺印,似虫书,勾心斗角,屈曲盘纡的符,除了画符者亲口密授,恐怕就再难读出字音了。

专门供画符用的文字称为符字,符字与符都有音读,称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图、神像、厌胜物等构成符,知道这些成份的含义,就可以明白符的结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为主的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而成的。简单的符只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符字构成,复杂的符则有多个甚至于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极难读懂。因为不仅构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内部师师秘授,外人难得而窥,而且诸种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难理出头绪。比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灵宝五符》又称五方灵宝符命,便难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间的结构方式。

还有不少符,就其形象而言,只见层层涂抹,墨汁淋漓,有时形成一个大墨团,有时变成神灵的剪影,其结构常令人觉得神妙莫测,无从索解。其实它们也是可以解读或剖析的。只是对他们的解剖,必须追踪其书写过程,而不能仅在其已成的图形前殚思竭虑而已。

这些惟见墨图莫辩结构的符,在宋代之后雷法诸道派中流传甚多,特录取雷法中的《欻火大神符》以见一斑。

欻火大神,全称为“九天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名燮,字伯温,为雷部主帅,形象十分狰狞威猛,此符聚形后显然就是这种形象的剪影。

The prompt fire talisman of the great spirits.gif

符的右侧为该符的散形(画符时画其中每一局部--多数是每一笔,称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构成符的整体,称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应的书符咒。照书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建构起来就是一篇赞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灭灾的檄文。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开眼则火光万丈,照耀天地邪鬼灭绝。天圆地方,六律九章,八卦。[8]东方蛮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扫荡九州,应有不顺,䌸下五岳,急急如律令!雷火烧灭,鬼惧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狱,天星坠落。拖天拽地,手擎火云;飞索六合,流电太空,龙见自缚,鬼神灭踪。火车万丈,焂尔驾来。丙丁荧惑,焚鬼灭灾。急急疾!

将这段文字每一笔下的书符咒联起来读,就会明显地了解这一点。而画符的每一笔,正是某一咒语的特别符号。但在左侧的合形中,这些构成部份已经混然一体,不复可辨别。

综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维,仿照中国文字学的“六书”原理,取现成的或自创的文字(符字)配以厌胜物、星图、神像等构成的。简单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配合而成,赋义较为单纯,复杂的符由许多种成分经多项步骤绘就,故赋义十分丰富,实际上是凝聚了长篇语言的告示、檄文。自然这些构成符的成分,以及相关的观念只流传于造符者及得其传承者的狭小圈子里,局外人无法窥其奥秘,自然也无从索解了。

符广泛地用于道法和斋醮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符。同时,道士又常用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譬如端午贴天师符、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注释

  1. 《隋书.经籍志》。
  2. 《云笈七签》卷四五。
  3. 《三洞神符记》。
  4. 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
  5. 参看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乙本。
  6.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
  7. 《抱朴子.内篇.遐览》。
  8. 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视作寓有宇宙数理。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