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11年6月3日 (五) 22:02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月新闻

两段《富春山居图》360年来首次合璧

  • News 20110602.jpg
    6月2日至9月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举行年度大展“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元代全真道士黄公望(1269-1354)被誉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富春山居图》是他晚年的精心杰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旷世名迹。可惜又可幸的是,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时其收藏者吴洪裕在临终之际,以此卷火殉,虽然经家人救出,但是已经被烧成两段。后人称前段短者为《剩山图卷》,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长者为《无用师卷》,旧藏清宫,今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这次特展最具话题性的,就是浙江省博物馆同意出借《剩山图》来台,使两卷瑰宝在分隔360年后首次合璧。
  • 这次特展分为两期,第一期(6月2日至7月31日)除了同时展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与无用师卷外,另规划“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等单元,第二期(8月2日至9月5日)为“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及“黄公望传称作品”等单元。为充实展览内容,向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以及台北私人收藏,商借黄公望其他传世书画遗迹及《富春山居图》临仿本,共同参与展出,以呈现黄公望艺术及其影响的全貌,提供观众对于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所启发的文人画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长州太平清醮中的平安包
    6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项目皆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别。
  • 长洲太平清醮是当地居民祈求北帝赐福消灾的仪式,已传承了百多年。据岛民相传,清代晚期,长洲曾发生瘟疫,岛民死亡枕藉。为求消灾,居民延请高僧和喃呒,在北帝庙前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绥靖游行街道,之后,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后,岛民每年皆举办太平清醮,酬谢北帝神恩,保境平安。
  • 盂兰胜会,兼具道教中元普度和佛教盂兰盆会的传统。香港的潮籍人士约120万人,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每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包括鬼门关、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
  • 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有关项目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化都市中,仍能在地区社群内世代传承,并继续发挥凝聚社区的功能,实在难能可贵;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它们的文化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他说,政府继续致力保存和推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鼓励民间参与,令香港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当局正就全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预计2012年完成,届时可根据普查资料制订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有助制订更全面的具体保护措施。香港政府新闻网


保利拍卖过云楼藏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

  • 稚川移居图
    6月4日,北京保利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卖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稚川移居”是常见的道教画题,描绘东晋道士葛洪(葛稚川)晚年携妻子鲍姑和家眷移居广东罗浮山炼丹修道的故事。元代王蒙共画了两幅《稚川移居图》,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即今次拍卖昔日苏州顾氏过云楼的藏品,据介绍前者是其早年作品,尺幅较大、设色较重,后者则是晚年创作的精品,图上有韩性、倪瓒、陶复初、陈则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7位名人的题诗,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等近20馀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
  • 这幅《稚川移居图》是过云楼旧藏并收入《过云楼书画续记》。苏州顾氏过云楼是晚清民国历史上有名的收藏世家。1960年代过云楼藏品被查抄后,此画作的下落一度杳无音讯。1977年,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郑为、承明世、锺银兰在苏州博物馆重新发现此画。三位专家为该画能入藏上海博物馆而积极奔走,但其后该画已经被发还过云楼顾氏后裔,现为过云楼第五代顾笃瑄所有。新浪网江苏频道


 

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