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上海城隍庙

Admin讨论 | 贡献2010年1月13日 (三) 13:47的版本

上海城隍庙,原为金山庙,是祀奉汉代大将军霍光的,所以又名霍光行祠。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当时的知县改建为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是秦裕伯。秦裕伯,字景容,元末明初人。明太祖敕封为上海城隍。金山庙改建为城隍庙后,仍然兼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其时,庙的规模尚小。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修庙宇,殿前建亭,将诰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门,并建造牌坊一座,上题“海隅保障”四字。清顺治四年(1647年),铸铜鼎一座,置于头门天井之中,上镌“松江府上海县城隍庙通天永宝彝”字样,并刻有80字的短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地乡绅在庙东构建东园,凿地造亭,堆叠山石,栽种花草。乾隆中叶,潘充庵的豫园渐就荒圮,潘氏后裔式微,急于求售。群众以贱价购得,归入城隍庙作为西园,分地修葺,辟为各行业公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庙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城隍庙大殿重修,设道会司和二十四司于两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5月11日占领上海,以城隍庙为驻屯地。占据五天,破坏一空。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刘丽川等占领上海,以城隍庙为其总部,驻扎18个月。咸丰十年(1860年),城隍庙又为英法军队营房,他们摧毁假山,填塞池塘,城隍庙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同治年间,城隍庙经过两次大修,逐渐恢复原貌。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王承暄募捐头门、二门、辕门大殿以及戏楼鼓亭等。在此期间,城隍庙游人日多,商贸日盛。民国时期,城隍庙两次失火。1926年4月开始重建,次年11月竣工,建成全部钢筋水泥的仿古大殿,辉煌壮丽。

据记载,城隍庙全盛时期,拥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和玉清宫等许多殿堂。

上海城隍庙历来由正一道士住持管理。明清两代,庙内道士的主要宗教节日是“三巡会”、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的城隍诞辰和三月二十八日的城隍夫人诞辰。

上海城隍庙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许多久居海外的老上海人踏上故土,都有一个重游城隍庙的强烈愿望,以寻觅孩提时的记忆:比肩接踵的士女、鳞次栉比的商铺、弯弯曲曲的小桥、悠悠扬扬的小曲、花色繁多的点心以及香烟缭绕的殿堂。

外部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