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杂志)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2月6日 (三) 22:52的版本
《弘道》是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主办的文化刊物,宗旨在于深层次地探讨、多角度地介绍、广范围地弘扬道教文化,内容既强调学术性,亦注重知识性。
栏目
该刊设立的栏目,有道教论坛、道教哲学、道教伦理、道教戒律、道教法术、道教神仙、道教人物、道教经典、道教宗派、道教养生文化、道教基础知识、道教与科学、道教与教育、道教与民俗、道教与生态环保、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与音乐美学、道教与其他宗教、道教与现代社会、海外道教、朝山访道、图书评介、会议综述等。
各期目录
第四十二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为学与为道
- 戈国龙:内在的田野,心性的考古:宗教学研究的另类思路
- 陈霞:道教善书对生态伦理的启发
道教经典
- 徐山:《老子》“白--黑”颜色词的价值取向
- 刘泳斯:《李筌阴符经疏》成书年代考
道教人物
修炼养生
- 熊春锦:汉代以前黄老学说中的“守一法”
- 罗明月:道教饮食中的养生义理
道法科仪
- 张振国:禳灾远害驱邪的传统符咒
- 胡小柳:有关《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访谈
文学艺术
- 黄景春:谈谈《红楼梦》中的神仙
- 陈耀庭:胸中有道,处处有美--读唐诚青道长《诚青道人书画集》
当代道教
- 郭树森、欧阳镇:论当代道教的振兴之路
- 丁常云:试论道教筥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
学术动态
- 午火:“探古鉴今--全真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赖全:《汉唐道教论集》观点述评
第四十三期
特稿
- 陈耀庭:全真道诗欣赏又三题 / 陈耀庭
道教论坛
- 葛荣晋:糊涂哲学与智慧人生--“大智若愚”的现代诠译
- 马洁身、赵曦:道家道教学说的人文精神
- 潘存娟:《道德经》的心理平衡论
道教思想
道教经典
- 萧登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的作者及撰作年代
- 汪登伟:《龙虎经》考 / 汪登伟
道教宗派
道法科仪
- 陈敬阳:回顾1986年香港蓬瀛仙馆与青松观启建的全真法会
道教与民俗
- 陈金凤:道教桃文化摭说
- 王育婧:上海竹枝词中的城隍信仰
道教与武术
- 杨子路:医道与武道--以道医与内家拳为例的辩析
- 郭晓峰:试论《道德经》对中国剑术修炼的影响
朝山访道
- 黄景春:天池的王母宫和福寿观
图书评介
- 萧海燕:《道教老学史》评介
- 张宏敏:《王阳明与道家道教》简评
第四十四期
特稿
- 张振国:闵智亭道教思想窥见
道教论坛
道教经典
- 高原乐:敦煌本《化胡歌》八首校注
道教神仙
- 朱越利: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上)
丹道养生
- 段新龙:略述黄元吉的内丹心性之学
- 李玉用:论道教文化与温泉养生
道教法术
- 魏小巍:法术与道教的宗教经验
道教文学
- 谭敏:《道教灵验记》中的法器灵验故事
- 刘永霞:九华仙子到凡尘,凉夜山头吹玉笛--游九言之《华阳洞词》赏析
道教音乐
- 吕畅:论道教音乐的双重属性
区域道教
碑刻史料
- 徐雪凡:从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发展史(上)
- 赵卫东:山东道教碑刻辑录(三)
朝山访道
- 赵玉春:平吧蒙山白云岩清虚观
图书评介
- 徐菲:神仙信仰的多样性解读--评《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
第四十五期
特稿
- 田海撰,刘艳、张崇富译:瑶牒新释
道教论坛
- 尹振环:无为必无名,无名方无为——再谈“何为无为,谁之无为”
- 章伟文:老子“道”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
- 文英玲、邓佩玲:《道德经》与品格教育
道教神仙
人物思想
- 萧海燕:论褚伯秀庄学中的性命双修思想
- 秦国帅:王志谨《盘山语录》修道思想略论
丹道养生
- 许天赐:七病歌
区域道教
道教与儒释
- 孙君恒、董雪:《淮南子》礼学新论
- 韩焕忠: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
道教与文学
- 罗伟国:拘神德清的《水浒》
碑刻历史
- 徐雪凡:从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发展史(下)
- 王东:与山阳有关的窑神庙碑刻
第四十六期
特稿
- 戈国龙:对性命双修思想的现代思考
道教论坛
- 葛荣晋:“为而不争”与“舍得之道”
- 韩焕忠:谁知庄子是真儒——觉浪道盛的《庄子提正》
- 阎莉:权威与信仰:以真武神性及信仰内容的衍变为视角
道教经典
- 郭武:关于《五篇灵文》
- 高原乐:敦煌本《尹喜哀叹》五首校注
道教人物
- 张悦:章献明肃皇后受箓考
丹道养生
- 汪登伟:苏元朗非内丹师说
- 曾传辉:养生问答五则
道教文学
- 刘康乐:诗与歌的变奏:唐代道教诗歌的新形式
- 高国藩:幻化人生 以苦为乐——论韩国道教化汉文小说
道教与儒释
- 李波: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以方以智与钱澄之为中心
近现代道教
- 刘泳斯:以慈护道:近代宗教团体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浅论——从民国年间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关系谈起
会议综述
- 秦国帅:“全真道与明清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图书评介
- 赖全:樱花树下问仙道——小林正美著《中国的道教》评介
- 李继武:道教究竟何时创立?
第四十七期
特稿
- 胡孚琛:时代的骄子 民族的精英——为钱学森院士百年诞辰而作
道教论坛
- 尹振环:姓名的老子是老聃还是太史儋——析《史记》中的三位老子
- 王巧玲:论元代著名道士画家王蒙
- 李玉用:三教融合视野下的道教思想及其发展
道教典籍
道教神仙
- 田海撰;邢飞、张慧敏、张崇富译:关羽信仰兴盛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丹法
- 韩吉绍:炼丹术中的外来矾石
- 余强军:清代黄元吉论道教内丹学之“真意”
音乐艺术
- 刘丽君:庄子的音乐寓言——“《咸池》之乐”
- 张鲁君:《太平经》的图像思想
道教与儒释
- 施保国:对儒家“道统”的反动——方东美论道家对宋明新儒家的影响
道教仙话
- 张振国:《夷坚志》中的仙道故事
- 谭铭泉:绵竹九龙活灵官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人物访谈
- 徐菲:关于《法言会纂》和法言坛的几个问题——访刘伯谷先生
图书评介
会议综述
- 午火:第七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四十八期
特稿
- 樊光春:2010年后中国道教走各观察
道教论坛
- 戈国龙:也谈“灵性市场”
- 李似珍:老寿星与道教神仙关系辨识
- 覃延佳:从“天门三真君”到“三元教主”:唐葛周之身份演变
道教经典
丹道养生
- 丁常春:蒋植阳内丹学之“修道外护事”析论
- 刘嗣传:道教养生文化与武当武术
科仪法术
- 张振国:道教徒的称谓、持斋与“戊不朝真”
- 孙王成:茅山法物二种
道教伦理
- 孙瑞雪:浅议文昌帝君信仰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教文学
道教与其他文化
- 韩焕忠:唯以老庄说老庄——从佛道论衡看唐初高僧对老庄的理解
- 李从娜:朱谦之与老庄道学
朝山访道
- 李远国:南丰道教考察记
- 郑艳:北京白云观燕九节民俗文化及记述调查报告
图书评介
- 刘固盛、王闯: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 周冶:体兹正道,悟彼重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述评
第四十九期
特稿
- 锺肇鹏:人生、永恒与不朽
道教论坛
- 周立昇:安命精神家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 戈国龙:神与神性:两种宗教类型与宗教的两个维度
- 易宏:“I AM”“如”“自然”──从哲学与宗教的几个中心词看东西方文化会通
经典文献
- 黄熹:《老子翼》与焦竑作《翼》之旨
- 王守亮:读〈会仙左坛题字〉札记
道教神仙
- 高国藩:敦煌文本与土地神
- 杨培德:关于梓潼神庙内的张献忠塑像
丹道法术
- 汪登伟:“五字三峰”考
- 南信云:方士赵炳与古代禁咒之术
道教宗派
- 陈金凤:“龙沙之谶”与净明道
道教文学
道教与儒释
- 乐爱国:道教对《孟子》“仁民爱物”的吸取与诠释──兼论道教生态伦理与儒家的差异
- 韩焕忠:居士善会庄子心──杨文会的《南华经发隐》
科学与美学
- 杨子路:仙道与数理──宋元道教围棋文化之特质
- 古屿鑫:“游蜀似还蜀”:张三丰的自然审美趣味论
图书评介
- 吴亚魁:《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评介
- 赖全:北宗仙真,龙门祖师──《丘处机学案》述评
第五十期
特稿
- 李永明:思前想后──香港道教学院成立20周年的感想
道教论坛
道教经典
- 尹振环:简帛对今本《老子》的颠覆不能熟视无睹──揭穿唐玄宗对《老子》的瞒和骗
- 吴受琚:清沈彤精抄、精批本《庄子》经眼录
道教神仙
- 于国庆:道教神仙东王公形象的历史演变
- 黄永锋:中国民间药王信仰探略
丹道养生
- 卢理湘:道教金液玉液养生论
- 丁强:《神仙起居法》注
道教文学
道教与儒释
- 白娴棠:以道解佛:刘一明注解佛经的特点──以《心经解蕴》为例考察
- 韩焕忠:“修多罗义解南华”──赵朴初居士与《庄子》
经济与民俗
- 梁理中:从市场营销学看全真道之发展
- 张开华:试论传统庙会的民俗文化功能──以上海龙华、豫园、圣堂庙会为例
碑刻史料
- 赵国庆:药王山太玄石碑文考释
- 周郢:泰山“张三丰题刻”考辨
图书评介
- 赖全:道情:潜藏在生活中的信仰──《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述评
- 李玉用:新转向 ‧ 新范式 ‧ 新发展——评区域道教研究新作《江西道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