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積陰功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4月10日 (五) 10:46的版本 (新页面: 道教提倡廣積陰功,要求「積功累德,慈心於物」<ref>《太上感應篇》</ref>。相對應的,便是反對放縱自己,幹各種不妥當的甚至於缺德的事...)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提倡廣積陰功,要求「積功累德,慈心於物」[1]。相對應的,便是反對放縱自己,幹各種不妥當的甚至於缺德的事。有人幹一點好事,生怕人家不知道,而一旦無人監督,便偷偷幹一點壞事,自以為瞞過人耳目,不會得到懲罰。道教對此態度完全不同。因為,善惡的行為,終究逃避不了果報的法則,陰功陰惡,人或不能知,天地神明卻不會不知。《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正是基於對神明監察每一個人思想與言行的觀念。

神明監察

善惡的報應,繫於人心,人心與相應的行為,自有神明監察。神明的監察有一個系統。《太上感應篇》稱:「天地之間有專門負責記錄人們過失的神靈,依照人所犯過失的輕重,以剝奪他們的享壽的時間 ── 算,算減便會貧窮虛耗,經常踫上憂患,別人都厭惡他們,刑罰災禍老跟隨著他。吉慶卻避開他,惡星臨頭,降下災難。壽算被剝奪完了死亡便到來。」[2]《太上感應篇》的說法,來自葛洪,而葛洪又遠有所本,並不是他個人的創造,可見神明監察下民,根據其善惡施行報應的思想在道教中是一貫的。

至於神靈的具體名號,倒不那麼重要。所說的奪算,據《抱朴子.內篇.微旨》,一算是三日,就是說若犯過失奪一算,便是減少三天壽命。比算大一級的,還有紀,一紀合三百日。大錯奪紀,一紀減少三百天壽命。所謂善惡功過,不僅僅指人的言論與行為,還包括人頭腦中的念頭。葛洪說:「只有惡心但尚未有惡跡的奪算,做惡事損害到人的奪紀。算、紀超過應享的壽命,死了之後殃禍會留給子孫。」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亦即此矣。

陰功的範圍

既然人的一言一行乃至於一動念頭,都有神明監督著,那麼,決沒有一種欺騙天地神明的辦法,陰惡能騙人,不能騙神,一點也幹不得。人應該時時處處警戒自己,避開壞事惡行,做好事,行善行。這樣陰功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並不限於某些特殊的領域。道門的勸善書中,號召人們的是「行時時之方便,積處處之陰功。」既然是時時處處,便沒有限定。當然,廣積陰功沒有限定範圍,警戒自己不幹壞事的場所,也便沒有限定。葛洪說各種應奪算的事,有數百種,無法一一具體解說。數百事,也不過舉其大者,實際上在社會生活、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等廣泛的領域中,都有損陰德還是積陰功的問題。

註釋

  1. 《太上感應篇》
  2. 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