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5年11月4日 (三) 11:17的版本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渡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的神仙学结合的产物。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黄老学派都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其旨意,一直流传到汉初。汉初黄老学的主流是帝王南面之术和阴阳五行思想,但又包含神仙思想。汉武帝时,方士们更以黄帝附会神仙学说,逐渐将神仙学与黄老学捏合在一起,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因为黄老学兴盛于齐地,而燕齐的神仙家也最活跃,二者成长于同一环境中,互相影响,终至结合发展为黄老道。
二者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体分为三阶段。其一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学和方仙道初步结合。其二是汉宣帝到西汉末,二者进一步结合。汉宣帝通达黄老学,又“复兴神仙方术”,促成了二者的进一步结合。到东汉桓帝时(147-167年),黄老道形成。
东汉明、章帝时,黄老道流行于宫廷上层,桓帝时黄老道的名称正式见于史籍。《后汉书.王涣传》说:延熹(158-167年)中,桓帝事黄老道,毁掉诸房祀。桓帝公开承认黄老道,一年内两次派宦官到苦县祠老子,又祠黄老于濯龙宫,这是黄老道的形成阶段。到灵帝时,又有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百姓信向。在黄老学和方仙道的结合过程中,方士化的儒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文学派的谶纬之学推动了黄老道形成。黄老道与方仙道一样,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没有形成宗教组织,是道教的前身,不了解黄老道就不能完整地认识道教历史。
参考资料
- 《后汉书‧王涣传》。
- 《黄老帛书》。
- 《淮南子》。
-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上编第236-321页。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
-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上编第一章三《两汉之黄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