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皇”字本义为“始王天下者”,引申而有“天”和“大”之义,之后天上或地下之大神亦可称为“皇”,如道教的“玉皇大帝”以及“三十六土皇”等。《诗》〈大雅〉〈文王〉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毛《传》称:皇即天。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皇霸〉〈三皇〉载:“皇即天,天不言,四时运行,百物生长。”由此可见“皇天”之神实有人格意志。《楚辞》〈远游〉又载:“凤皇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今人姜亮夫校注曰:西皇为西方天神。由此可见作为“皇”之天神实有多位。汉代纬书中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说,后来道教经典又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以为初三皇具有人形、中三皇则为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乃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亦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则为牛首人身(即神农)。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2)。
  2. 《云笈七签》,卷二十二,〈天地部〉,见《道藏》,第2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