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7年6月3日 (六) 13:07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在汉语中有疆界、地域、处所、境地、境界等义,佛教又谓“境”乃心意物件之世界,如尘境、色境、法境等等。道教兼而取之,既以境表示某一界域、某种境界,也以境表示心意所成之世界。表示某一界域和某种境界者,如作为“三清境”的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以及《十方圣境上品妙经》所谓十方圣境等。单独表示某种抽象境界者,如《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言:“三洞垂法,从仙达圣,品级转迁之理也。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至于表示心意所成世界之境,则多为唐代重玄学所用,如《道教义枢》卷八有〈境智义〉专论境与智,言:“境智者,缘教之深名,心理之殊号。境称唯二,义在两忘,智照有三,言归四绝,此其致也。智慧者,标源摄流,知归不惑也。”又言:“境以境界为义,智以决了为义。照有为智,识空为慧。又境智体义者,境是顽法,智是四绝,知若四忘,则会真境。今明智是境,智不可定,知境为智,境当是顽法者。若谓智定智,谓境定境,非真境顽,在智亦顽,若知不智而智,不境而境,非真智在境,亦知道以无知之知,无所不知,斯则了于一切。然则不境之境,境义在外,不智之智,智则在内,内则一切智心,外则一切境法,内外不二,境智无殊,不殊而殊,不二而二耳。”

参考文献

  • 《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见《道藏》,第22册。
  • 《道教义枢》〈境智义〉,见《道藏》,第2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