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四渎源王

Admin讨论 | 贡献2011年10月31日 (一) 12:47的版本 (創建新頁面為 ''''四瀆源王'''是'''江瀆廣源王'''、'''河瀆靈源王'''、'''淮瀆長源王'''和'''濟瀆青源王'''的總稱,又稱'''四瀆大神'''、'''四瀆水帝'''。古...')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四渎源王江渎广源王河渎灵源王淮渎长源王济渎青源王的总称,又称四渎大神四渎水帝。古人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济水四条流入大海的河流合称“四渎”,《尔雅‧释水》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源王位居水府诸圣之列,见北宋李思聪洞渊集》卷五、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道法会元》卷三〈清微帝师宫分品〉等。

历史上四渎作为天下河川的代表,长期与五岳五镇四海并列于国家祀典,总称“岳渎海镇”或“岳镇海渎”。早在先秦时代,周王朝已经开始祭祀四渎。《周礼‧春官‧大宗伯》谓:“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汉宣帝时,朝廷正式确立了岁时祭祀四渎的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唐、宋、元三代朝廷屡次加封四渎名号。唐天宝六年(747年),玄宗以“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昇公位”,加封江渎为广源公,河渎为灵源公,淮渎为长源公,济渎为清源公。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加封河渎为显圣灵源公。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晋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淮渎为长源溥济王,济渎为清源善济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历代封号而仅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道教仪式一般把朝廷封号用作四渎源王的圣号。

相关条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