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玄教是[[正一道]]的一個支派,為元代道士[[張留孫]]創建。張留孫是信州貴溪人,幼從伯父學道[[龍虎山]]上清宮,為[[張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次年留於京城。至元十五年(1278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統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務,佩銀印,在政治上也深受元世祖信任,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詢。在張留孫地位日益顯赫的同時,玄教也逐漸形成。他的門下聚集了高徒數十人,分別在崇真宮和江南各地大宮觀擔任道職,管理江南道教事務,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的道教派別。玄教的最高首領為「玄教大宗師」,居於大都[[崇真萬壽宮]]。輔佐玄教大宗師掌管道務的是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設有提點,協助大宗師處理日常道務。另外有江淮荊襄都提點,是大宗師指揮各路道教的助手。玄教的主要分佈地點集中在江南一帶,在北方的道教活動不多。從第一任掌教張留孫起到元末,先後更替了五任掌教。到明太祖時,只承認[[張天師]]後嗣,不再承認玄教大宗師,玄教遂解體。玄教雖是從龍虎宗分衍出來的一個支派,但對於龍虎宗張天師卻有較大的獨立性。玄教在理論上沒有甚麼建樹,僅存在於元代,但對促進[[ 正一道]] 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
 玄教是[[正一道]]的一個支派,為元代道士[[張留孫]]創建。張留孫是信州貴溪人,幼從伯父學道[[龍虎山]]上清宮,為[[張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次年留於京城。至元十五年(1278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統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務,佩銀印,在政治上也深受元世祖信任,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詢。在張留孫地位日益顯赫的同時,玄教也逐漸形成。他的門下聚集了高徒數十人,分別在崇真宮和江南各地大宮觀擔任道職,管理江南道教事務,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的道教派別。玄教的最高首領為「玄教大宗師」,居於大都[[崇真萬壽宮]]。輔佐玄教大宗師掌管道務的是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設有提點,協助大宗師處理日常道務。另外有江淮荊襄都提點,是大宗師指揮各路道教的助手。玄教的主要分佈地點集中在江南一帶,在北方的道教活動不多。從第一任掌教張留孫起到元末,先後更替了五任掌教。到明太祖時,只承認[[張天師]]後嗣,不再承認玄教大宗師,玄教遂解體。玄教雖是從龍虎宗分衍出來的一個支派,但對於龍虎宗張天師卻有較大的獨立性。玄教在理論上沒有甚麼建樹,僅存在於元代,但對促進正一道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015年12月16日 (三) 15:56的版本

玄教是正一道的一个支派,为元代道士张留孙创建。张留孙是信州贵溪人,幼从伯父学道龙虎山上清宫,为张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朝,张留孙从行,次年留于京城。至元十五年(1278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统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务,佩银印,在政治上也深受元世祖信任,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询。在张留孙地位日益显赫的同时,玄教也逐渐形成。他的门下聚集了高徒数十人,分别在崇真宫和江南各地大宫观担任道职,管理江南道教事务,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道教派别。玄教的最高首领为“玄教大宗师”,居于大都崇真万寿宫。辅佐玄教大宗师掌管道务的是玄教嗣师。崇真万寿宫设有提点,协助大宗师处理日常道务。另外有江淮荆襄都提点,是大宗师指挥各路道教的助手。玄教的主要分布地点集中在江南一带,在北方的道教活动不多。从第一任掌教张留孙起到元末,先后更替了五任掌教。到明太祖时,只承认张天师后嗣,不再承认玄教大宗师,玄教遂解体。玄教虽是从龙虎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但对于龙虎宗张天师却有较大的独立性。玄教在理论上没有甚么建树,仅存在于元代,但对促进正一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参考资料

  1.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三卷,第31至91页、第183至216页、第365至384页及第485至499页。
  2.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9至173页及第197至200页。
  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187至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