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玉鑒”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靈寶 玉鑒 共有 四十三卷, 目錄 一卷 。作者不詳 大約成書於南宋時期 。全書分為二十五門。
+
{{dzindex
 +
|書名=靈寶玉鑑         
 +
|編著=
 +
|卷數=一卷
 +
|正統道藏分類=洞玄部方法類
 +
|正統道藏字號=洪
 +
|涵芬樓本冊數=302-311
 +
|新文豐本冊數=16
 +
|三家本冊數=10
 +
|道藏提要編號=542
 +
|中華道藏分類=道法眾術道法諸經
 +
|中華道藏冊數=35
 +
}}
 +
'''靈寶玉鑑''',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南宋[[金允中]]編 [[上清 靈寶 大法]] 卷七已引是書。原書 四十三卷, 目錄 一卷, 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 。全書分為二十五門。
  
 作者認為靈寶經法乃萬法之宗,故卷一道法釋疑門開首即為靈寶齋法釋疑,有所謂「四譯」、「八明」、「七經」、「八緯」,接著是論說。卷二以下分列齋修節次門、靈旛寶蓋門、申牒頭連門、召役發遣門、神虎追攝門、封形閉債門、分燈制器門、敕水禁壇門、宿啟朝醮門、壇儀法式門、真文玉字門、飛神謁帝門、告水符籙門、投龍進簡門、開明幽暗門、玉元追度門、召攝幽靈門、列幕教化門、敷化解釋門、沐浴冠帶門、變化法食門、斬尸度戶門、煉度更生門等二十四門類,廣搜道教[[靈寶派]][[符]][[籙]]文字 [[科儀]]道法,分類編排。
+
 作者認為靈寶經法乃萬法之宗,故卷一 道法釋疑門 〉為全書總綱, 開首即為靈寶齋法釋疑,有所謂「四譯」、「八明」、「七經」、「八緯」,接著是論說 詳言《靈寶大法》問世始末及其要旨 。卷二以下分列齋修節次門、靈旛寶蓋門、申牒頭連門、召役發遣門、神虎追攝門、封形閉債門、分燈制器門、敕水禁壇門、宿啟朝醮門、壇儀法式門、真文玉字門、飛神謁帝門、告水符籙門、投龍進簡門、開明幽暗門、玉元追度門、召攝幽靈門、列幕教化門、敷化解釋門、沐浴冠帶門、變化法食門、斬尸度戶門、煉度更生門等二十四門類,廣搜 宋代 道教[[靈寶派]][[符]][[籙]]文字 [[科儀]]道法,分類編排。本書可稱靈寶派齋法的總匯。
 
 
本書可稱靈寶派齋法的總匯 。收入《[[道藏]]》洞玄部方法類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465頁。
+
*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465頁。
#胡孚琛主編 :《 中華 教大辭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年), 第416 頁。
+
*任繼愈 :《道 藏提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年), 第396 頁。
#任繼愈 :《道 藏提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年), 第396 頁。
+
*胡孚琛主編 :《[[中華 教大辭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年), 第416 頁。
[[Category:道 法眾術 經典]]
+
[[Category: 洞玄部方法類]][[Category: 南宋 經典]]
[[en:The Jade Remorse of the Numinous Treasure]]
+
[[en: Jade Mirror of the Numinous Treasure]]

2013年9月26日 (四) 15:51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灵宝玉鉴
编  著:
卷  数:一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 洪字号
涵芬楼本第302-311册
新文丰本第16册
三家本第10册
道藏提要:编号542
中华道藏:道法众术道法诸经
第35册
 

灵宝玉鉴,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七已引是书。原书四十三卷,并附〈目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全书分为二十五门。

作者认为灵宝经法乃万法之宗,故卷一〈道法释疑门〉为全书总纲,开首即为灵宝斋法释疑,有所谓“四译”、“八明”、“七经”、“八纬”,接著是论说详言《灵宝大法》问世始末及其要旨。卷二以下分列斋修节次门、灵旛宝盖门、申牒头连门、召役发遣门、神虎追摄门、封形闭债门、分灯制器门、敕水禁坛门、宿启朝醮门、坛仪法式门、真文玉字门、飞神谒帝门、告水符箓门、投龙进简门、开明幽暗门、玉元追度门、召摄幽灵门、列幕教化门、敷化解释门、沐浴冠带门、变化法食门、斩尸度户门、炼度更生门等二十四门类,广搜宋代道教灵宝派文字、科仪道法,分类编排。本书可称灵宝派斋法的总汇。

参考资料

  •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465页。
  • 任继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96页。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