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法服科戒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三洞法服科戒文 》,唐 張萬福 撰。 一卷 。記載 道教服 飾制,認為衣服為身之章,依稟受品次不同,各有 凡九等; 道士 修行,當須持奉三洞[[ ]][[ ]] ,依此制服,不得混雜 。道 冠道 都有特定內涵,如「冠」含義為「觀」,內觀於身,結大福緣,制斷六情,虛心靜慮,念念至誠,克登道果;外觀於物,惡非我有,妄生貪著,惑亂我心,當須觀妙,常使無欲 。道 士應經常備其 法服 ,整飾形容,勿使非人犯 並制定了關於 法服 四十六條禁 違反這些 科戒, 就將受相 的懲罰。為研究唐代道教 飾制度的文獻。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
+
{{dzindex
 +
|書名= 三洞法服科戒文
 +
|編著= 張萬福
 +
|卷數= 一卷
 +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戒律類
 +
|正統道藏字號=力
 +
|涵芬樓本冊數=563
 +
|新文豐本冊數=30
 +
|三家本冊數=18
 +
|道藏提要編號=782
 +
|中華道藏分類= 道教 科儀科戒威儀
 +
|中華道藏冊數=42
 +
}}
 +
'''三洞法 服科 戒文''' 道士[[ 張萬福]] 編錄。一卷,收入《[[ 道藏]] 》洞神部 律類 本篇係抄錄 經《[[天師請問法 品]]》而成 經文乃[[太上]]授天師[[張 陵]] 法服 為之解釋各等仙真所穿 法服 之區別。太上又為天師說科戒 四十六條 ,規定道士穿戴、脫去、製作、放置法服之規章 據稱凡不依 科戒,應服 不服,非服而服者,「皆四司考魂,奪算一千二百」
  
 +
文中記載道教服飾制度,認為衣服為身之章,依稟受品次不同,各有科儀,凡九等;道士修行,當須持奉三洞[[符]][[籙]]經戒,依此制服,不得混雜。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內涵,如「冠」含義為「觀」,內觀於身,結大福緣,制斷六情,虛心靜慮,念念至誠,克登道果;外觀於物,惡非我有,妄生貪著,惑亂我心,當須觀妙,常使無欲。道士應經常備其法服,整飾形容,勿使非人犯法服,並制定了關於法服的四十六條禁忌,違反這些科戒,就將受相應的懲罰。為研究唐代道教服飾制度的文獻。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卿希泰 主編:《中 道教 》( 成都 四川人民 出版社 ,1992 年), 第二卷,第288至290 頁。
+
*胡孚琛 主編:《[[ 道教 大辭典]]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1995 年), 第299 頁。
#胡孚琛 主編:《中 道教 大辭典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1995 年), 第299 頁。
+
*卿希泰 主編:《中 道教 》( 成都 四川人民 出版社 ,1992 年), 第二卷,第288至290 頁。
[[Category:道教經典]]
+
[[Category: 洞真部戒律類]][[Category: 唐代 道教經典]]
[[en: Rules for the Use of the Ritual Robe of the Three Grottoes]]
+
[[en: Treatise on the Code of Ritual Vestments for the Entire Liturgy]]

2013年9月17日 (二) 15:20的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三洞法服科戒文
編  著:張萬福
卷  數:一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 力字號
涵芬樓本第563冊
新文豐本第30冊
三家本第18冊
道藏提要:編號782
中華道藏:道教科儀科戒威儀
第42冊
 

三洞法服科戒文,唐道士張萬福編錄。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篇係抄錄道經《天師請問法服品》而成。經文乃太上授天師張道陵法服、法具,為之解釋各等仙真所穿法服之區別。太上又為天師說科戒四十六條,規定道士穿戴、脫去、製作、放置法服之規章禁戒,據稱凡不依科戒,應服不服,非服而服者,「皆四司考魂,奪算一千二百」。

文中記載道教服飾制度,認為衣服為身之章,依稟受品次不同,各有科儀,凡九等;道士修行,當須持奉三洞經戒,依此制服,不得混雜。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內涵,如「冠」含義為「觀」,內觀於身,結大福緣,制斷六情,虛心靜慮,念念至誠,克登道果;外觀於物,惡非我有,妄生貪著,惑亂我心,當須觀妙,常使無欲。道士應經常備其法服,整飾形容,勿使非人犯法服,並制定了關於法服的四十六條禁忌,違反這些科戒,就將受相應的懲罰。為研究唐代道教服飾制度的文獻。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99頁。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288至290頁。